七、母以子贵奈我如何 形势急转直下,延昌四年(515)正月丁巳,宣武帝突然驾崩[1]215。保护伞倒下,高家面临严峻形势。宗室诸王以及于家外戚立即与高肇在朝廷的党羽展开生死较量。此时,于家的代表是于烈之子于忠,宗室诸王的代表是高阳王元雍。 于忠在延昌年间任侍中、领军将军,宣武帝去世后他迎立孝明帝即位,执掌朝政。“及世宗崩,夜中与侍中崔光遣右卫将军侯刚,迎肃宗于东宫而即位。忠与门下议:以肃宗幼年,末亲机政;太尉、高阳王雍属尊望重,宜入居西柏堂,省决庶政;任城王澄明德茂亲,可为尚书令,总摄百揆。奏中宫,请即敕授。”针对此局面,高肇的党羽曾经负隅顽抗,《于忠传》接着记载:“御史中尉王显欲逞奸计,与中常侍、给事中孙伏连等厉色不听,寝门下之奏。……孙伏连等密欲矫太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显与高猛为侍中。忠即于殿中收显,杀之。忠既居门下,又总禁卫,遂秉朝政,权倾一时。”[1]742-743由于高肇远离朝廷,王显等人势力单薄,难以施展,其阴谋被于忠粉碎。 于忠得逞,随即起用元雍。元雍是孝文帝的同父异母弟,宣武帝的叔父,原任太保,领太尉、侍中。《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上·高阳王雍传》记载:“肃宗初,诏雍入居太极西柏堂,谘决大政,给亲信二十人。又诏雍为宗师,进太傅、侍中,领太尉公,王如故。”[1]554 当高肇党羽“欲逞奸计”之际,高氏曾在宫中有所配合。《于忠传》记载:“初,世宗崩后,高太后将害灵太后。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忠。忠请计于崔光,光曰:‘宜置胡嫔于别所,严加守卫,理必万全,计之上者。’忠等从之。具以此意启灵太后,太后意乃安。故太后深德腾等四人,并有宠授。”[1]745此处灵太后即上文已述之胡氏,高太后即上文已述之皇后高氏。高氏本欲加害胡氏,以便控制后宫,无奈有于忠保护,其计划未能实施。虽然有过此番斗争,皇后高氏却于延昌四年二月庚辰被尊为皇太后[1]221。张金龙教授指出,“这或许是于忠等人为引诱高肇徒手进京而施展的一个计策,而并非有任何支持高氏的意图”[9]。 高肇手握重兵,得到宣武帝去世的噩耗,却未有任何异常举动。《高肇传》记载:“(延昌)四年,世宗崩,赦罢征军。肃宗(孝明帝)与肇及征南将军元遥等书,称讳言,以告凶问。肇承变哀愕,非唯仰慕,亦私忧身祸,朝夕悲泣,至于羸悴。将至,宿瀍涧驿亭,家人夜迎省之,皆不相视。直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奉丧尽哀。”[1]1830-1831高肇虽然“私忧身祸”,却毅然返程奔丧,甚至不视家人,表明他对朝廷并无反心。高肇起自寒微,骤然暴发,其政绩如何,另当别论,但对宣武帝心怀感恩,却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高肇并未因此免祸,《高肇传》接着记载:“太尉、高阳王先居西柏堂,专决庶事,与领军于忠密欲除之。潜备壮士直寝邢豹、伊瓮生等十余人于舍人省下。肇哭梓宫讫,于百官前引入西廊,清河王怿、任城王澄及诸王等皆窃言目之。肇入省,壮士扼而拉杀之。下诏暴其罪恶,又云刑书未及,便至自尽,自余亲党,悉无追问。削除职爵,葬以士礼。及昏,乃于厕门出其尸归家。初,肇西征,行至函谷,车轴中折。从者皆以为不获吉还也。”[1]1831元雍与于忠串通,谋杀了高肇。高肇被杀于延昌四年二月辛巳日[1]221,时为高氏被尊为皇太后的二月庚辰日之次日。 高肇死后的次月,高氏太后陷入困厄境地。延昌四年三月甲辰,高氏被迫出俗为尼。高氏此后的遭遇,《宣武皇后高氏传》有所记载:“及肃宗即位,上尊号曰皇太后。寻为尼,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入宫中。……神龟元年,太后出觐母武邑君。时天文有变,灵太后欲以后当祸,是夜暴崩,天下冤之。丧还瑶光佛寺,殡葬皆以尼礼。”[1]336-337 对于高氏的结局,《尼慈义墓志铭》所镌有所避讳。这就是本文第五节中赵万里先生据罗振玉《辽居乙稿》指出的《尼慈义墓志铭》与《魏书》所载诸多不同处之一。其中第四点认为:关于高氏死因,墓志铭不如本传得实,不过墓志铭也已“隐约言之”;关于高氏去世的时间,“殆以(九月)二十四日暴崩,越二日始宣布耶”。 笔者认为,关于高氏死事,本传反较墓志铭得实的看法是正确的。根据本传,高氏去世之前曾“出觐母武邑君”,随后因胡氏“欲以后当祸”而于“是夜暴崩”,最后才“丧还瑶光佛寺”,这样的叙述符合真实的情况。从高氏生前的活动以及死后丧还等情节看,高氏“暴崩”的地点在瑶光佛寺之外,而非寺内。《尼慈义墓志铭》称高氏于神龟元年九月廿四日薨于寺,而《魏书》卷九《孝明帝纪》记载高氏九月戊申(廿六日)崩于瑶光寺。这两条史料均欲避讳高氏死于寺外的事实,因此会出现日期方面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记载的不实。 不过,所谓“越二日始宣布耶”的说法似乎牵强,因为此时的高氏已经沦落为尼,以胡氏嚣张的性格无须在乎其何日宣布。值得注意的倒是《宣武皇后高氏传》所云的“是夜”二字。高氏身份特殊,且死于夜间,故其遗体未便就地处置,必待商请善后意见,所以隔日后送还瑶光佛寺是合乎情理的。倘若如是,二十四日当夜应是高氏暴崩的时间,而二十六日应是送还瑶光佛寺的时间。 高氏之死,“天下冤之”,其实身陷政治斗争,祸福必然难料。高氏的败亡,源于高家外戚的败亡。而高家外戚的败亡,是于家外戚与宗室联手打击的政治成果。但就后宫而言,最终获利者竟是与于家外戚及宗室诸王本无关系的胡氏。 胡氏后来临朝听政,掌握了北魏政权。《灵皇后胡氏传》记载:“及肃宗践阼,尊后为皇太妃,后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太后以肃宗冲幼,未堪亲祭,欲傍《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访寻故式。门下召礼官、博士议,以为不可。而太后欲以帏幔自鄣,观三公行事,重问侍中崔光。光便据汉和熹邓后荐祭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初祀。”[1]337-338读过这一段,就不禁会想起北魏平城时代的文明太后冯氏。 应该指出的是,在宣武帝与孝明帝交替的政治纷争之际,胡氏并未依照故事被处死,她不但活下来,而且被尊为皇太后,那是因为,当时的宫中已无人具有超越胡氏国母的地位,而新控制朝政的于忠和元雍等人又需要利用胡氏国母的地位。从此,惊悚北魏后宫百年之久的子贵母死规则便不宣而废,成为历史的陈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