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由梅雨期降水偏多引起的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不算十分严重,而这场一般程度的灾害却能为我们提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图景,让我们了解历史时期区域社会对天气灾害的响应过程及其机制的运作。 在常熟,水灾发生后,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直接受灾人群的应对措施而扩散到整个区域社会。受灾的农民对灾害能迅速做出激烈和有效的反应,驱动社会力量的动员。而官府和士绅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则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目的,组织赈济。其中士绅富民拥有较强的财力,使得民赈能在江南地方社会的赈灾机制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农民、士绅和官府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妥协,形成利益的相对平衡,从而维持了灾后社会的恢复。 无论是官赈还是民赈,都须依赖由胥吏、地保等构成的基层行政系统来实际执行。而这一制度的腐败,使赈济的效率不可避免地低下,甚至激化社会矛盾,走向赈济初衷的反面。而这种更大尺度上的制度因素是区域社会难以克服的。1840年鸦片战争这个外部因素的加入,亦使社会成本上升,应对过程更加困难和复杂。这进一步说明,区域社会应对天气灾害的响应过程十分复杂,更大尺度上的制度及事件对区域响应机制的运作造成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49卷第23期,第2468-2474页。 ②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地理研究》,1995年,14卷第4期,第32-41页。 ③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年,28卷第4期,第366-384页。 ④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25-33页。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19卷第2期,第141-147页。 ⑤Gergana Yancheva, et al. Influence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NATURE 445, 2007, pp74–77. De'er Zhang Longhua Lu. Anti-correlation of summer/winter monsoons? NATURE 450, 2007, pp7–8. ⑥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⑦如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181-191页;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7-38页。冯贤亮:《咸丰六年江南大旱与社会应对》,《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第162-170页。 ⑧方修琦、叶瑜、曾早早:《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1661-1680年东北移民开垦对华北水旱灾的异地响应》,《中国科学(D辑)》,2006年,36卷第7期,页680-688。萧凌波、方修琦、黄欢等:《1780-1819年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方式的转变》,《灾害学》,2011年,26卷第3期,第82-87,102页。 ⑨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古地理学报》,2007年,9卷第4期,第431-438页。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地理科学》,2008年第3期,第385-389页。 ⑩[清]翁心存著,张剑整理:《翁心存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江苏巡抚裕谦,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奏,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档号:03-3390-040。 (12)光绪《丹徒县志》卷58《祥异》。 (13)光绪《金坛县志》卷15《祥异》。 (14)道光二十年七月十八日上谕档,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道光朝上谕档(二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6页。 (15)《日记》,第376页。 (16)江苏巡抚裕谦,道光二十年七月十五日奏,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档号3457(二)-004。 (17)署理江苏巡抚邵甲名,道光二十年九月十一日奏,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档号3458(二)-003。 (18)浙江巡抚刘韵坷,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朱批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原档号0074-056。 (19)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24《祥异》。 (20)民国《宝应县志》卷5《水旱》。 (21)同治《如皋县续志》卷15《祥祲》。 (22)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1《祥异》。 (23)杨煜达、郑微微:《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10卷第6期,第677-685页。 (24)葛全胜,郭熙风,郑景云,郝志新:《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科学通报》第52卷第23期,2007年12月,第2792-2797页。 (25)刘炳涛,满志敏,杨煜达:《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6卷第4辑,2011年10月,第5-13页。 (26)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地理科学》,2008年第3期,第385-389页。 (27)程淦藩《黑蚱》,《昆虫知识》,1959年第8期,第253页。 (28)《日记》,第374页。 (29)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13《官廨志》。 (30)署理两江总督裕谦,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初九日奏,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档号03-2838-014。 (31)《日记》七月九日,第386页。 (32)《日记》,第375-376页。 (33)《日记》,第376页。 (34)《日记》九月九日,第403页。 (35)李伯重著,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36)吴蔼民,夏正俊,陆郝胜等:《长江下游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发生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棉花学报》,1999年,11卷第6期,第284页。 (37)《日记》七月六日,第385页。 (38)《日记》七月一日,第384页。 (39)《芙蓉湖修堤录》卷一,“颇围筑围记”,转引自:森田明:《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第12页。 (40)黄敬斌:《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2页。 (4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396页。 (42)夏明方:《对自然灾害与旧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制度相互关系的再思考》,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43)同治《湖州府志》卷1《图》。 (44)转引自:宋秀元:《从档案史料的记载看清代典当业》,《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2期,第29页。 (45)行政院农村复行委员会:《江苏农村调查》,(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第10页。转引自:夏明方:《对自然灾害与旧中国农村地权分配制度相互关系的再思考》,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46)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32页。 (47)[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卷七,转引自: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37页。 (48)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6《风俗志》。 (49)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6《风俗志》。 (50)[清]汪志伊:《荒政辑要》,卷8《防范?安流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卷8第1页。 (51)池子华:《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第37-38页。 (52)《日记》六月廿八日,第383页。 (53)《日记》,第377页。 (54)《日记》,第382页。 (55)《日记》,第377页。 (56)《日记》,第378页。 (57)黄敬斌:《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7-308页。 (58)《日记》八月二十二日,第397页。 (59)如《日记》六月二十日,第380页;六月二十二日,第381页。 (60)《日记》,第383页。 (61)李江,曹国庆:《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宗族义田的发展》,《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第198-211,220页。 (62)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8-385页。 (63)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64)《日记》七月初一日,第384页。 (65)《日记》七月初一日,第384页。 (66)[清]杨景仁著,郝秉键点校:《筹济编》,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103页。 (67)《日记》,第385页。 (68)《日记》,第386页。 (69)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档号:1035-2。 (70)《日记》八月三十日,第400页。 (71)朱澍:《灾蠲杂款》,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第3522页 (72)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初十日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档号:1037-2。 (73)《日记》,第381页。 (74)《日记》,第383页。 (75)《日记》,第384页。 (76)《日记》十一月十七日,第414页。 (77)《日记》,第418页。 (78)《日记》六月二十日,第380页。 (79)《日记》六月廿二日,第381页。 (80)[清]王凤生:《荒政备览·查赈事宜》,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017页。 (81)《日记》八月七日,第393页。 (82)《日记》九月十三日,第403页。 (83)《日记》九月十四日,第403页。 (84)《日记》十二月十二日,第418页。 (85)李伯重著,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4-195页。 (86)《日记》八月五日,第392页。 (87)《日记》十一月廿五日,第415页。 (88)《日记》,第383页。 (89)《日记》七月廿三日,第384页。 (90)同治《如皋县续志》卷9《义行传》。 (91)《日记》七月廿三日,第389页。 (95)《日记》七月廿九日,第391页。 (93)吴滔:《论清前期苏杭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16卷第2期,第41-50,67页。 (94)《日记》六月廿八日,第383页。 (95)《日记》七月十三日,第386页。 (96)《日记》九月十五日,第404页。 (97)[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省例则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98)[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易胥吏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99)《日记》七月十日,第386页。 (100)《日记》,第403页。 (101)《日记》十一月十七日,第414页。 (102)《日记》十一月廿二日,第415页。 (103)《日记》十二月十日,第417页。 (104)《日记》十二月十二日,第418页。 (105)《日记》十二月十三日,第419页。 (106)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册),《裕谦传》,(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368页。 (107)《日记》,第379页。 (108)《日记》六月十九日,第380页。 (109)《日记》六月廿一日,第381页。 (110)《日记》,第381页。 (111)《日记》,第396页。 (112)《日记》八月廿二日,第397页。 (113)《日记》,第388页。 (114)《日记》八月二十日,第395页。 (115)《日记》,第379-380页。 (116)《日记》,第382页。 (117)《日记》,第382页。 (118)《日记》六月廿八日,第38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