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To the British Public, Interested in the Promotion of Christianity, Morals, and Useful Knowledge among Heathen Nations. This Account of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is Respectfully Addressed, London: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1825, p. 5. ②(清)文庆等纂辑、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页。 ③Eliza Morrison compiled,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London: Longman, 1839, Vol. 1, p. 90. ④对于马礼逊居留澳门的困难,详情请参阅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4—276页。 ⑤关于雍正、乾隆二帝的禁教情况,请参拙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海外传教组织——关于恒河外方传教团的创建及其对华影响的考察》,《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⑥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基督教青年协会书局1940年版,第149页。 ⑦[英]马礼逊夫人编、顾长声译:《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⑧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3页。 ⑨⑩(18)Eliza Morrison compiled,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Vol. 1, p. 355, 375, 513. (11)[英]海恩博著,梅益盛、周云路译:《马礼逊传》,广学会1932年版,第27页。 (12)(16)William Milne,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Malacca: Anglo—Chinese College, 1820, p. 136, 137—139. (13)Brian Harrison, 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Mission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22—23. (14)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第201页。 (15)Ride Lindsay, Robert Morrison: the Scholar and the Ma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57, p. 13. (17)Broomhall Marshall, Robert Morrison: A Master Builder, Londo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1927, p. 112. (19)英华书院办学分为马六甲时期(1818—1843)和香港时期(1843—1856)两个阶段——笔者注。 (20)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8, p. 77. (21)The Canton Register, Oct. 3, 1829. (22)(25)(26)Brian Harrison, 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Missions, p. 126, 126, 127. (23)[美]威廉·C·亨特著、沈正邦译、章文钦校:《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24)Brian Harrison, 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Missions, p. 126. 麦都思这里所述并非完全准确, 托马斯·基思这篇论文的原题为“A new treatise on the use of the globes; or, A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earth and heavens”. (27)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奏稿》(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5页。 (28)The Chinese Repository,Vol.8,pp.634—635.但据李士风说,林则徐是通过李致祥(李士风祖父——引者)“征询伯驾医生,可有兴趣替他翻译几段《万国律例》(即瓦泰尔《国际法》——引者)”。见[美]多米尼克·士风·李著、译:《晚清华洋录:美国传教士、满大人和李家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9)Edward V. Gulick, Peter Parker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p. 90. (30)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31)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林则徐集·公牍》,第125—127页。 (32)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8, p. 485. (33)[美]威廉·C·亨特著、沈正邦译:《旧中国杂记》,第276页。 (34)英国外交部因早已了解信中内容而拒绝接收。见M.C.Lazich,E.C.Bridgman(1801—1861),America’s First Missionary to China,Lewiston,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0,pp.185—186. (35)(36)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8, p. 167, 168. (37)此语借自苏精对马儒翰的评价,见氏著:《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版,第169页。 (38)Nan Powell Hodges, ed. , The Voyage of the Peacock: A Journal by Benajah Ticknor, Naval Surge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p. 267. (39)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06页。 (40)[美]卫三畏著、陈俱译:《中国总论》(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86页。 (41)[英]汤森著、王振华译:《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42)夏燮:《中西纪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5页。 (43)(清)张喜:《抚夷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31页。 (44)魏外扬:《马礼逊的后代》,《传》双月刊总109期(2006年11—12月)。 (45)贾立言著、冯雪冰译:《汉文圣经译本小史》,广学会1934年版,第29页。 (46)杨家骆主编:《太平天国文献汇编》第9册,台湾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4—6页。 (47)肖东发:《中国编辑出版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48)苏精:《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第178页。 (49)J.R.Morrison to R.Morrison,Canton,March 12,1834;July 2,1834;July 9,1834.转引自苏精:《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第183页。 (50)[英]斯坦利·莱恩—普尔、弗雷德里克·维克多·狄更斯著,金莹译:《巴夏礼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前言”第2页。 (51)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12, p. 448. (52)此处“马礼逊”指的是马儒翰。鸦片战争期间英方的中文照会,几乎均称其名为“马礼逊”,实际上是袭用了其父马礼逊的中文姓名。 (53)《道光朝留中密折·耆英片九》,载中国史学会编:《鸦片战争》第3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475页。 (54)苏精:《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第193页。 (55)[美]魏斐德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56)[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738页。 (5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2页。 (5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辑:《四国新档·英国档》(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版,第855页。 (59)[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60)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6, p. 2. (61)贾桢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页。 (62)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63)(64)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奏稿》卷3,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