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对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认识(9)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 王光尧 参加讨论

    九余论
    作为一篇研究报告,本文所述只是自己关于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看法,其准确与否尚需进一步的讨论。尽管有些提法为以往研究者忽略,有的内容涉及对这类瓷器命名方法的更定,但本文之目的并不是对过去的研究工作和已取得成果的否定,而是想更客观地还原到历史的真实情况来研究中国古代输出的瓷器。
    中国古代输出瓷器,除了上面已提及的内容外,还有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以中国为中心输出瓷器的性质并不同,但各国获取中国瓷器之目的是否存在差别;在瓷器输出过程中,除了中国人的努力,其他外国人参与其中除商业目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输出瓷器功能的转变?而从输出瓷器在世界分布区域看,从唐到明代中期基本没有变化,一直局限在中国古代所认识的东洋、南洋、西洋的范围而没有扩大,瓷器在北非的福斯塔特等地大行其道时为什么欧洲人会视而不见?在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内瓷器空前流行且中国与欧洲已发生了直接交往时,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瓷器没有进入欧洲市场?同时,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各国虽然早就有仿烧中国瓷器的努力且不乏有成功之作,但为什么直到欧洲人获取瓷器后才最终形成真正完整的世界瓷器文化,这里面除了欧洲人加入的科学的成分外是否还有文化传统的原因?诸如这些内容都应是研究输出瓷器时应该想到的。
    瓷器之输出与输入都是根据狭义的国族地域观而有的看法,置之于世界人类文明史的大范畴内,则是制瓷技术的传播与以瓷器代表的物质文明的普及等内容在实物方面的表现。所以,我们的研究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在世界人类文明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而不仅仅局限在瓷器或输出瓷器本身。
    注释:
    ① 参见Cheng Te-k'un, Studies in Chinese Ceramics, Hong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4.
    ② 该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是与林业强教授一起观摩实物、交流后所确定的。
    ③ 作者就该研究项目及相关问题与香港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苏芳淑教授交流时苏教授所谈想法。
    ④ 中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此不一一注出。
    ⑤ Amanda E. Lange, Chinese Export Art at Historic Deerfield, Deerfield, Massachusette: Historic Deerfield, Inc., 2005.
    ⑥ 西方学者常用该概念:如,D. F. Lunsingh Scheurleer,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74. 香港艺术馆分馆茶具文物馆:《中国外销瓷: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史博物馆藏品展》,1989年。
    ⑦ Michel Beurdeley, Chinese Trade porcelain, Rutland:Charles E. Turtle Company of Rutland, 2002. Monique Crick, Chinese Trade Ceramics for 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 of Ambassador and Mrs Charles Muller, Geneve: Fondation Baur, 2010.
    ⑧ Kamei Meitoku, Ceramics from Kharkhorum site, Mongolia. Fukuoka-shi: Tōka Shobō, 2007。林梅村:《和林访古(上、下)》《紫禁城》2007年第7期,页212~219;第8期,页208~217。
    ⑨ 新疆博物馆:《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等文物》,《文物》1979年第8期,页26~29。
    ⑩ 余城:《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与艺术之研究》页83,台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1) Barbara Harrisson, Later Ceramics in South -East Asia Six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ies,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 John Alexander Pope,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reer Gallery of Art, 1956. pp17.
    (13) Julian Raby and Unsal Yucel, Chinese Porcelain at the Ottoman Court: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London: Philip Wilson Publishers 1986, pp27-54.
    (14) 吴昭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页342,中华书局,1980年。
    (15) 《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琉球传》。
    (16) 《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五·占城传》。
    (17) 《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五·真腊传》。
    (18) 《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五·暹罗传》。
    (19) 刘海年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三册《皇明诏令》卷七“仁宗皇帝·即位诏”,科学出版社,1994年。
    (20) 《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四·失剌思传》。
    (21) 《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四·日落国传》。
    (22) 《清史稿》卷五百二六《属国一·朝鲜传》。
    (23) 《清史稿》卷五二六《属国一·琉球传》。
    (24) 《清史稿》卷五二八《属国三·暹罗传》。
    (2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卷四五,页48,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下同)。
    (26) 宋伯胤:《从刘源到唐英》,《清瓷萃珍》页11,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1995年。
    (27)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卷一,页32~34。
    (28) 《清史稿》卷一六○《邦交志八·葡萄牙志》。
    (29) 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页78,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下同)。
    (30) 《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页78。
    (31)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卷四五,页172。
    (32)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卷四五,页434。
    (33) 《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卷四八,页24。
    (34) 《元史》卷九四“食货二·市舶”,页2043;卷二五○“铁木迭儿传”,页4576。
    (35) 郑一钧:《郑和下西洋》,页202、21O~211,海洋出版社,2005年(下同)。
    (36) (明)巩珍:《西洋番国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42册,页373。
    (37) 可综合参考《明会典》、《明史》等书关于南洋、西洋各国贡物之记载。
    (38) 《明史》卷三三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时车驾频岁北征,乏马。遣官多赍彩币、磁器市之实喇苏及赛玛尔堪诸国,其酋即遣使贡马。”
    (39) 《郑和下西洋》页406~409。
    (40) 菲律宾10世纪以来出土中国瓷器情况,见Leandro and Cecilia Locsin, Oriental Ceramics Discovered in the Philippines,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70.
    (41)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页131,中华书局,1981年(下同)。
    (42) (明)周起元《东西洋考序》,《东西洋考》页17,中华书局,1981年。
    (43) 《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页141~147。
    (44) 参见张增信:《明季东南中国的海上活动》页13、14,台北: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8年(下同)。
    (45) 《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页131。
    (46)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明中中欧交通之恢复第一百五十一节”引Henri Cordier, L' Arrivee Portugis, H. Yule, Cathay, Vol. I. P. 180. 中华民国十九年五月,北平:京在书局,页385~386。另,张增信:《明季东南中国的海上活动》,页198~199也引有此文,但译释略有不同。
    (47)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载永乐二年五月甲辰;《礼部志稿》卷二“怀远人之训”、卷九二“不罪赍金市磁器”诸条。《明史》卷三二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一·琉球传》。
    (48) 《英宗睿皇帝实录废帝附》卷八六,正统六年闰十一月己丑条。
    (49) 张弛:《中国南方的早期陶器》,《古代文明》第5卷,页16,文物出版社,2006年。
    (50) 王光尧:《关于青花起源的思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5期。
    (51)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九“马合马沙碑文”载:“西域有国,大食故壤,地产异珍,户饶良匠。匠给将作,以实内帑。”
    (52) 《大元塑画记》卷九“御用”条载,大德十一年已开始引进回回青料。
    (53) 许晓东:《康熙、雍正时期宫廷与地方画珐琅技术的互动》,《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页320-325,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54) 王光尧:《雍正时期御窑制度的建设》,《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时代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年。
    (55) Lisa Golombek, Tamerlane's Tablewa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hinoiserie Ceramics of Fifteenth-And Sixteenth-Century Iran, pp57-60, Mazda Publisher, Costa Mesa, 1996.
    (56) (宋)赵汝适:《诸番志》卷下:“琉璃出大食诸国,烧炼之法与中国同。其法用铅、硝、石膏烧成,大食则添入南鹏砂,故滋润不烈、最耐寒暑,宿水不坏,以此贵重于中国。”
    (57) [韩]郑良谟(金英美译):《高丽青瓷》页2,文物出版社,2000年。
    (58) 2008~2009年,作者参加日本国立爱知县陶磁资料馆组织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参加的《东亚窑业技术交流课题》研究时,在日本调查锅岛藩官窑时得知,为锅岛藩烧造瓷器的最优秀的技术工人金武氏,原本是来自中国江南的武氏人家,因技术优异被赐日本姓。
    (59)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Thai Ceramics The James and Elaine Connell Collection,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6.
    (60) 故宫博物院编:《英国与世界:1714—1830》页230,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61) 作者在2009年3月份在新加坡观摩“黑石号”沉船后的认识,此次观摩得到亚洲文明博物馆郭逊勤先生和谢建平先生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6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期,页22-26。
    (6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2期,页54。
    (64) John Carswell, Blue and 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0. pp135.
    (65) (明)马欢:《瀛涯胜览》,(明)费信:《星槎胜览》,(明)巩珍:《西洋番国志》,均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42册。
    (66) 王光尧:《明代宫廷陶瓷史》“表七:郑和下西洋时期使团在各地所见瓷器之情况”,页205,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67) Jean McClure Mudge,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North America, New York: Riverside Book Company, Inc. 1986. p84.
    (68) 2010年4月29日,钱江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克拉克瓷器与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研讨会》上的发言。
    (69) 钱江:《1570—1760年中国与吕宋贸易的发展及贸易额的估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页71。
    (70) 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的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第2期,页85~88。
    (71) (明)陈策:《饶州府志》卷一“土产”、“税课”条,页124,正德辛未年(正德六年,1511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4)》,上海书店出版社(下同)。
    (72) (明)罗青霄:《漳州府志》(万历元年刻本)卷五“赋役志·财赋·税课”,页100~101,中国史学丛书,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
    (73) 王光尧:《明代宫廷陶瓷史》“表九:嘉靖《漳州府志》载瓷器生产及税课情况”,页237。
    (74) 《明史》卷八一“食货五·钱钞”。
    (75) (明)陈策:《饶州府志》卷一“土产”、“税课”条,页124。
    (76) 光绪《江西通志》卷四九《萧近高参内监疏》。
    (77) (明)冯梦龙:《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醒世恒言》页449,岳麓书社,1989年。
    (78) 万历《明会典》卷九《关给须知》条“授职到任须知条目录:十七窑冶”。
    (79) (明)王宗沐:《江西大志》卷七“陶书·窑制”。
    (8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2期,页39~58。
    (81) Yolande Crowe, Persia and China: Safavid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501-1738,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2002. pp23.
    (82) Yolande Crowe, Persia and China: Safavid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501-1738,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2002. pp21.
    (83) Oliver Impey, Japanese export porcelain, Amsterdam: Hotei Publishing, 2002.
    (84) 该情况可参看菲律宾10世纪以来出土中国瓷器变化情况与明代中国瓷器和越南、泰国瓷器的对比,见Leandro and Cecilia Locsin, Oriental Ceramics Discovered in the Philippines,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70. John Stevenson and John Guy, Vietnamese Ceramics: A Separate Tradition,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with Avery Press, 1997. pp47-60.
    (85) Nuno de Castro, Chinese Porcelain and the Heraldry of the Empire, Barcelos: Livraria editora Civilizacao, 1988. pp X I X.
    (86) John Carswell, Blue and 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0.
    (87) Yolande Crowe, Persia and China: Safavid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501-1738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2002. pp21-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