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中国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对阮朝文化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清史研究》2014年2期 何仟年 参加讨论

    二、中国书籍流播越南的方式
    汉籍流往朝鲜、越南和流往日本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在明代文献中即可见出端倪。邱浚《大学衍义补》中说:
    今四夷之好书籍者,惟安南与朝鲜。朝鲜恭顺朝廷,岁时觐聘,礼节无失,所经过郡县无多而货买止于京师。安南入贡虽疏,然经行道路几至万里,沿途随处得以市买。且宋朝书籍版本俱在国子监,今书籍处处有之。请自外夷有来朝贡者,非有旨不得与交易,而于书籍一事,尤宜严禁,彼欲得之,许具数以闻,下翰林院看详可否,然后与之。⑩
    邱浚明确地认为安南、朝鲜在四夷中是最好书籍的,在他笔下,二国获得书籍的方式之一是使者于贡途进行了交易。他没有提到日本,原因即是日本的购书是通过民间商业,不易为政府发觉。朝鲜、安南二国使节入华时,必须有伴送官沿途伴随,其行为极易被朝廷掌握。现存的汉籍流播越南的史料几乎都与入华贡使或官派人员有关,关于商人将书籍贩卖至越南的材料极少,《大南实录》阮文诚《上大学衍义表》上说:第其为书,卷帙繁多,清商带来者少,从来学者罕得而见。(11)此文中用“带来”二字,暗示即使是清商贩运至越南的书籍,也只是顺便带来,不具备商业价值,故不用贩卖之类字眼。
    但如认为商业性的书籍流播方式不存在,却并不确切。阮绵审《仓山诗集》有《购书》诗云:
    世俗学干禄,坊书乏佳者。粤东估船至,杂物积巨舸。《节要》与《时文》,(原注,《节要》《时文》皆书名。何案,“时”因避讳原作“辰”。)束之高阁可。列单寄某某,错买谁能那。四载一使燕,待此计良左。矧乃不肯受,相向愁尾琐。担夫有常定,伊谁克负荷。佣雇费敢惜,雨潦测诚叵。所以购之难,十愿九不果。安得比陈农,亲求偏天下。(12)
    绵审首先提到的是坊书即本土刻印的中国书,认为坊书中缺少好书。在越南,重印汉籍的情况并不通行,《古学院守册》是法殖民政府在原有新书院藏书的基础上(新书院藏书的基础就是内阁书)汇集社会文籍的产物,是越南古代书籍集大成的一部目录(13)。其中所收中国书共1953种,标明越地重刻的书只有5种。现存《北书南印版书目》收越南重刻书680种(14),但绝大部分是佛书或俗信、劝善、启蒙之类的底层书,文学类书极少。诗类唯有《诗林正宗》、《咏物诗选笺注》、《诗学圆机活法大成》、《应制诗》、《试律青云集》、《明诗别裁》、《唐诗鼓吹》、《唐诗合选》、《李青莲集》、《邵子诗抄》、《战古堂诗》等十一种,且此十一种或为通俗读物,或与科举相关。因此,绵审说“坊书乏佳者”是越南的实际情况。诗中还提到了三种从中国买书的方式,第一种即纯粹商业性的购买,卖方是广东来的商人。但商人所卖的多是普及性读物如《节要》(何案,指《通鉴节要》)《时文》,价值不大。晚清时期严璩、恩庆受官派往越南调查法殖民政府治下的华侨商业和权益状况,写成了《越南游历记》一书(15),书后记录当时越南海关从中国进口的税则,其中有纸、笔、中国墨等项,甚至有戏衣用小镜子,可说很细致,但没有提及书籍,这是晚清的情况。明清时国内书籍虽然免税,但中越双方商贸史料中极少见到有关书籍的信息,这说明当时纯粹商业性质的书籍贸易不发达。
    第二种方式是寄买,即托相识的中国人代买寄回,即诗中所说的“列单寄某某”,具体例子如阮朝范富庶(1821—1882)在《寄香港王弢园》中写道:
    所寄总局书目,见猎心喜,经抄出十一目,附邮,祈为缄送,每目各二帙,得以广诸同好,资益见闻,胜于百朋之锡矣。……范富顿首复。注,附银十两。(16)
    王弢园即王韬。据此信,十一种书籍从香港寄到越南的价格在十两白银左右。这种购书方式显然受限较多,首先要结交到中国朋友不易,其次如绵审诗中所指,如所托非人,容易买错。
    第三种情况是,前往中国的人购买书籍带回,主要是越南使节因公务之便,为自己或友人购买书籍。对于使者本人来说,即入华购买,对于委托者来说,此种方式也可认为是寄买的一种,但与来回完全靠中间人的第二种方式稍有不同。绵审诗里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即此。作者认为其缺点是因为使者要雇人担荷,所以往往并不情愿,长途跋涉中,书籍还常常遇雨受损,但如果使者愿意,当事人对费用则不敢吝惜。可见如果出使的人能为委托人购书,也是很难得的情况。绵审的诗说明除了越南本土的刻书即“坊书”以外,中国书进入越南还有三种途径:北商贸易、寄买、使节购买,但都有其各自缺点。
    还有一种情况在阮绵审诗中没有说到,即越南朝廷派人专门采购书籍。现存的相关文献较多,如梁章钜《巧对续录》卷上所载,“咸丰丁已(按,当作巳),越南国陪臣邓廷诚,奉其国王命来粤东采买书籍,余遇之友人座上”(17);又如嘉隆十七年(1818),越南国王“遣内院朱文燕等如清采买书籍货项”(18);又如汝伯仕《粤行杂草》中《联课》一文曾提及作者的任务,曰:“余在公馆,主办购买官书”,并在书中著录了在广州筠清行得到的营业书单。(19)这种方式当然由朝廷或王室操作。
    所以除在本土的重刻或抄写外,越南得到汉籍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中国商人处购买,此为正常贸易;二是朝廷直接派员采购汉籍,或贡使利用朝贡为自己或友人购书,特殊情况下中国朝廷赐书给越南,或接待人员的馈赠,可合称为使者购书,此种方式依附于两国外交;三是列出书单由中国友人购买再寄往越南,这是依托于私人关系的活动。
    以上三种方式中,第二种由来已久,使节买书于中越书籍交流的记载中最常见。如早至胡朝(1400—1406)时,范汝翼有《郭州判官回京,送冠带书帙药材,走笔谢之》诗,其中有“羽节踏残南岭瘴,单衣带得北京尘”之句(20),可见郭氏出使中国后,带回书籍赠送国内友人。清人马先登《护送越南贡使日记》自序曰:“及其陪臣(按指黎峻、阮思僩)等亦复文雅好学,贳京师书籍满二十簏以归”(21)。又如越南阮述《往津日记》记其嗣德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883)出使经历,有“廿九日,至文裕堂买书”,“初九日,至扫叶书房买书”等记载。(22)
    实际上,使节购书是越南士人获得汉籍的主要来源。许多史料可以证明,越南士人对于所缺的书籍,首先想到的是委托他人前往中国购买。阮绵审《仓山奏版》是一篇诗史论文,叙述中国历代作家的简况,被评论的作家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共七十一位。如清代只论及吴伟业、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等五人,文末写道:
    再,向上云“集存”者,皆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及《静志居诗话》录出。间有在阁所无,或者后次寄买,以备乙览,非臣一一皆有也。(23)
    文中所谓“在阁所无”的“阁”,是指内阁,可见即使内阁藏书也不太多,连中国诗史上最重要的诗歌文献尚不能具备,而获得这些书籍的方法是寄买,寄买显然不是一般的市场购买,而是通过前往中国的使节或其他人顺便购进。正因如此,道光十年,越南国王遣使如清,谕之曰:
    朕最好古诗古画,及古人奇书,而未能多得。尔等宜加心购买以进。朕闻燕京仕宦之家,多撰私书实录,但以事涉清朝故,犹私藏未敢付梓,尔等如见有此等书籍,虽草本亦不吝厚价购之。(24)
    明命二十一年(1840),武范启上书,以为“向来如清使部,尝因奉使而兑易,恐不知者视此为轻重,未足以示雅观。请嗣凡如清使部,有应买者,以银两兑换,其附带之物并止。”而明命帝未肯采纳此建议,他说:
    所奏殊不近理。其物各出于其所产,以有易无,古今通义。即如肉桂、荳蔻、燕窝等项,均是本国所有,每遇如清之期会,有附带多少换易人参、药材、书籍清贵之品,以充国用而已,非如市肆之贩买杂货图利者。(25)
    明命所举人参、药材等例子,均是北方特产,是清越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商品,在明命眼中,书籍也是如此,必须通过使节购买不可,所以使臣利用出使买入书籍是通行的做法。绵审虽然在诗中表达各种购书方式的缺点,但那是嗜书者的牢骚话。诗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讲使者买书的状况,显示对作者而言这种方式最为重要。《仓山诗集》卷二十三有诗题《王济斋使燕之役,为买书甚多,聊作长句奉谢》,有句曰:“玄晏半生惟就借,普通七录未全窥。人生快意那有此,一朝眼底罗全史。”显示他通过使者买书收获颇丰。
    中国书籍流播越南主要依靠使节,也可从现存越南书目中得到证明。根据《古学院守册》对书籍刊刻年代的著录,其中刻本年限下至光绪,无宣统以后书,而多者为道光之前。如以《守册》经部书为例,标明康熙刻本47部,雍正刻本12部,乾隆刻本76部,嘉庆刻本45部,道光刻本40部,咸丰刻本1部,同治刻本9部,光绪刻本5部。集部书中康熙刻本58部,雍正刻本17部,乾隆刻本112部,嘉庆刻本79部,道光刻本81部,咸丰刻本6部,同治刻本13部,光绪刻本9部。据此,书籍交流最盛的时期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以后突然减少,而此四朝正是中越两国朝贡外交不间断的时期。从中国出版史来看,咸丰以后,中国所刊刻的书籍数量并未减少,近代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更方便,越南最后一次科举是启定四年(1919),期间士人仍在读中国书。所以同治、光绪以后中国书籍流播越南的数量急剧减少,既非中国出版业方面的原因,也非越南方面突然中断了对中国书的需求,总之不是商业因素,而是随着越南政治形势的突变,朝贡次数减少,至光绪时完全断绝,双方的书籍交流也逐渐走向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