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概论体系建构比较研究(9)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江汉论坛》2014年10期 张艳国/潘静静 参加讨论

    综上,通过对三本史学理论教材的比较分析和形成不同特色的原因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作为20世纪80年代首批公开出版的史学概论类著作(教材),虽然都采取了综合模式,但是,无论是从它们具体的逻辑体系及其囊括的内容,还是从它们所确立的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学科定位来看,它们的特色之不同就在于,理论视角不同,体系设计不同,编写者的精神世界不同,对历史学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映现在史学概论体系上所进行的探索当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着史学思想的多维度和史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他们在追求真理、探究学术,为构建中国风格的史学概论体系所体现的文化炽热,却又是那样的相同和别无二致。如果说,“同”是共识,是新探索的起点;那么,“异”并不只是意味着分歧,更不是思想的乱象,而是思想的流光或火花,是比共识更值得珍视的思想元素。因为思想者的出发起点往往不是从“同”开始的,而是经常经过“异”到达了真理的彼岸。
    注释:
    ①详参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54页。
    ②详参曹伯言、张耕华:《试论史学概论之对象》,《学术界》1989年第5期。
    ③此表所列内容并非各书的全部,而是从宏观的视角选取一些重要的和有共性的内容,加以对比分析。
    ④据编著者说明根据姜义华所拟提纲扩写。
    ⑤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⑥李隆国:《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⑦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研究室编:《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63页。还可参阅葛懋春、项观奇的论文《浅谈历史科学概论的对象和体系》(《文史哲》1985年第2期)和葛懋春、谢本书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中的相关论述。
    ⑨(17)轶前:《葛懋春教授和史学理论研究》,《文史哲》1987年第3期。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研究室编:《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63页。
    (11)葛懋春(1926—1996),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又名方晓虹,曾与庞朴共同使用笔名鲁春龙,安徽合肥人,1946年考入青岛山东大学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期间师从华岗、杨向奎、赵纪彬等先生,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开设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列主义名著选、联共(布)党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中国现代思想史专题,资产阶级史学批判、史学概论等七门课程;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系主任、华东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学术著作有:《基础和上层建筑》(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枣庄煤矿史》(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历史科学概论》(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1985年版)、《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合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历史比较研究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等等。参见葛懋春:《史论集》“自序”,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310页。
    (12)(15)李红岩:《葛懋春先生的学术路向与领域》,《文史哲》2011年第5期。
    (13)葛懋春:《关于加强史学理论研究的建议》,《文史哲》1983年第4期。
    (14)(16)葛懋春、谢本书:《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18)谢本书:《龙云传》“序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9)曹维琼、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研究述评》,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20)(22)(35)田昌五、居建文:《历史学概论》“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36、1—2页。
    (21)刘泽华:《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175页。
    (23)田昌五(1925—2001),河南郾城人,当代著名史学家,幼年读私塾,后入本县召陵中学、安阳高中学习,1945年参加抗日远征军赴印度、缅甸抗击日军。抗战胜利后他再入开封高中读书,并于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1951年毕业后留校承担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部另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78年任研究员,198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等职务。在学术方面,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和史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显著。主要论著有:《王充及其〈论衡〉》(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历史学概论》(与居建文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论》(齐鲁书社1992年版)、《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华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他还是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二卷的主要撰稿人和组织者以及第三卷撰稿人之一,主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的编辑和出版。参见臧知非:《究历史规律通古今之变——田昌五先生学述》,《文史哲》2011年第5期。
    (24)(27)《田昌五先生生平》,《殷都学刊》2001年第4期。
    (25)(31)(33)臧知非:《究历史规律通古今之变——田昌五先生学述》,《文史哲》2011年第5期。
    (26)(29)(34)田昌五:《从自我批判中走来》,《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历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8页。
    (30)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评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光明日报》1982年4月26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世界历史》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质疑》(《郑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年第4期)、《从西方历史看中国封建社会:兼评超稳定社会结构说》(《世界历史》1990年第1期)、《中国历史体系新论》(《文史哲》1995年第2期)、《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新体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等等。
    (32)田昌五:《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前言”,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36)(43)(52)(53)(54)(59)白寿彝:《历史学概论》“题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37)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该节内容后被收录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研究室所编《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
    (38)(47)(60)瞿林东:《白寿彝先生和〈史学概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4期。
    (39)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经名哲玛伦丁,河南开封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先后在中州大学和文治大学学习,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黄子通、郭绍虞、冯友兰和许地山等先生,1932年毕业后曾执教于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1949年后长期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他一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主要讲授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课程,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民族史、历史教育等领域颇有建树,为我国历史科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中国回教小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学步集》(三联书店1962年版)、《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史学概论》(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通史》各卷(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版)、《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白寿彝还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委会顾问、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等等。参见龚书铎、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40)如《谈史学遗产》(《新建设》1961年第4期)、《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61年第4期)、《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人民日报》1964年2月29日)。
    (41)(42)(48)(51)(57)龚书铎、瞿林东:《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9年第1期。
    (44)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5页。
    (45)(46)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1页。
    (49)(50)(55)(56)瞿林东:《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182、184、152页。
    (58)瞿林东:《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简论白寿彝史学研究的理论风格》,《四川党史》200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