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关于夏代国家产生的若干理论与实证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 沈长云 参加讨论

    (二)夏的疆域与其所在位置
    作为一个国家,夏应当有自己的疆域,或所管辖的地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却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夏的疆域到底有多大?位于何方?夏又是怎样对这些地区进行管理的?这些问题亟需加以澄清。
    如上所述,夏作为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乃是在过去族邦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的疆域已非过去单个的族邦或酋邦的规模所能比拟。那么是否可以据此推论,那些组织成夏国家共同体的族邦加在一起的地盘,就是夏的疆域呢?这样认识问题似有简化之嫌。因为那时的国家,包括夏、商、周三代,都有着与秦汉以后不同的国家结构。彼时整个国家分作内服与外服两个部分,内服族邦多为王的同姓或姻亲,分布在王族邦的周围,与王朝关系密切而亲近;外服族邦则因无这种关系而对王朝时叛时服,也就无法将其领地纳入朝廷固定的疆域范围。如今我们只能从夏比较能够固定管辖到的族邦,也就是夏的内服族邦入手,来谈夏的疆域问题。然而这样一个内服的圈子,并不代表着整个夏的疆域,只能说是夏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可以借此了解到夏疆域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大致范围。因为按照内外服制度的架构,夏国家的其他外服族邦总是围绕在内服族邦的周围,整个国家的领土不过是在其核心领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强弱之势)向四周或多或少的扩张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夏国家的内服诸成员来考察它的核心领土的位置。上文已经指出,三代国家的内服族邦一般应包含与王同姓的族邦,其次为与王或王的同姓互通婚姻的族邦,还有一些在朝廷任职并与朝廷保持密切关系(也可能为婚姻关系)的族邦[8]61~68。从文献可知,那时与夏王同姓(同为姒姓)的族邦至少有有扈氏、有莘氏、斟寻氏、斟灌氏这几支,其中有扈氏在今河南郑州黄河以北的原武一带;有莘氏在今山东西部接近河南的莘县北;斟灌氏在今河南与山东交界的范县一带;斟寻氏具体地点不详,但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它应与斟灌氏离得很近,或许在今豫东与鲁西交界处。至于夏的姻亲氏族的居处,有仍氏应当在今山东曹县;有虞氏在今河南与山东交界的虞城县;涂山氏的旧说在今安徽淮河以南的怀远县,恐嫌偏远,今山东曹县南有古地名涂山,似为涂山氏所在。还有任为“夏伯”的昆吾氏和任为夏车正的薛国族,他们分别在今河南濮阳和山东滕县。通观这些被视为夏的内服族邦的居处,可知它们都分布在古代黄河下游及古济水流域一带,结合前面考定的夏前期都邑帝丘的地理位置,更可见这些内服成员基本分布在夏都的周围。王国维曾指出:“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9]451~452可谓得其要旨,“古河济之间”正是夏疆域核心地带的准确位置。
    目前,考古界的部分学者也开始将寻找早期夏文化的注意力投放到了古河济地区。曾主持发掘濮阳高城遗址的袁广阔教授日前发表论文称,古河济地区确实与夏文化有关,古河济一带的考古遗址和考古发现证明,这里在距今4000年前,实率先进入到早期国家阶段[10]53~58。这就从考古学角度给了我们有关夏早期国家与其疆域的说法以充分的支持,相信这个说法会取得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当然,这里还必须辨析清楚古河济一带的考古发掘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问题。如何理解二里头是夏代夏人活动范围内一处具有王都气象的重要遗址这一观点与古河济地区是夏疆域核心组成部分的说法之间的关系?二里头之具有王都气象者,只表明它是夏后期夏人的都邑,古河济一带则是夏人自始至终居住于其上的夏的本土。从可靠的文献上可以考见,包括二里头在内的豫西地区并无夏人早期活动的记录,只是到了夏的后期,夏人才将自己活动的范围扩张到了这里。这从二里头遗址,特别是它的后期,以及与它毗邻的新砦遗址及附近地区包含有大量来自东方,特别是在古河济地区的考古文化因素(如后岗二期文化及王油坊类型文化因素)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至于临近的晋南之称作“夏墟”,不过表明它曾短暂居住过部分夏的居民或夏的遗民,与夏人原本居住的地域并没有多大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