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河北学刊》2010年3期 邹振环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见雷振华编《基督圣教出版各书书目汇纂》(汉津协和圣教书局1918年版)、罗伯特·帕特挪(Robert Paterno)《谢卫楼与潞河书院东创建》(Devello Z. Sheffield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North China College),转引自刘广京等编《美国传教士在中国》(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66年英文版,第84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页);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314页)。
    ③《潞河书院名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刊本,转引自吴义雄《谢卫楼与晚清西学输入》,载黄爱平、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69—387页)。
    ④马金科、洪京陵的《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版,第124—125页)将《万国通鉴》的英文书名表注为Universal History,称该书是谢卫楼和赵如光根据美国人Myers(今译迈尔)的General History of the World摘译的,所据不详。笔者认为,该推测明显不确,因为《迈尔通史》英文本初版时间在1889年。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00页)。康有为后来在《春秋董氏学》卷2中将公羊“三世”发挥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姜义华等编《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6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⑥谢卫楼在《政治源流》(北通州协和书院印字馆1910年版,第146—151页)一书中仍强调“中华二千余年间,于风俗政治文学礼仪,少有改变”。(自序)在十八章“论中国的政治”和第十九章“论清国的政治”中指出:“清国政治多仿照前明”,“清国之行政,惟皇帝之权无限”,“其中之弊窦有不可胜言者”他认为“将来中国之政治日进日新,不难与东西诸强国齐驱并驾也”。可见他确实认为中国在晚清与西方尚未处于相同的时代。
    ⑦《涵芬楼藏书目录·历史地理部》(商务印书馆印行)。该书数据系由汪家熔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⑧参见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265页);陈庆年所编《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由两湖文高等学堂初版,后曾多次重印。原书内容至明而止,1912年,经赵玉森增订至清,补充原书未备。学部审定此书,多所订正校勘。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增订版。1913年4月,已重印9版,1921年10月,重版了15版。第15版为教育部审定。
    ⑨据陶振誉《日本学人对中国史的研究》一文称,夏曾佑曾经愤慨地说过:“如果因为学术发展的程度还未充分,中国人不能写出一部中国通史,那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可是,现在由日本人首先写出一部中国通史,则确是中国人可羞的一件事”。说明其在撰写时怀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参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0页)。
    ⑩参见柳诒徵《历代史略》,中新书局清光绪乙已(1905年)印行
    (11)参见柳曾符、柳佳编《劬学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页)。柳诒徽在《凡例》中直接提到:“顾近岁以来,各学堂多借东邦编述之本,若《支那通史》、若《东洋史要》,以充本国历史科之数。夫以彼人之口吻”,显然不适合中国学生之需,这也是他为什么根据日本人那珂通世所著的《支那通史》稍加删改、编著《历代史略》的原因
    (12)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4—536页、第568页注释[41]);参见邹振环《东文学社及其译刊的〈支那通史〉与〈东洋史要〉》,载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3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7—369页)。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A].饮冰室史著四种(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三)[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4]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五)[Z].上海:上海书店,1986.
    [7]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J].史学史研究,2004(3).
    [8]明恩溥(A. H. Smith).纪念谢卫楼博士(In memoriam-Dr. Devello Z. Sheffield)[J].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第44卷(1913).
    [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1]那珂通世.支那通史[M].东京:东京中央堂,日本明治二十一年(1888).
    [1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3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13]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A].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14]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系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5]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6]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A].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柳曾符.柳诒徵早期的三部历史著作[A].柳曾符,柳佳.劬学堂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8]柳诒徵.自传与回忆[A].柳曾符,柳佳.劬学堂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9]吴宓.吴宓自编年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0]王舟瑶.京师大学堂中国通史讲义:二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
    [21]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2]彭明辉.晚清的经世史学[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