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鄂义勇民兵 绍兴末年所创,其法:“取于主户之双丁,十户为甲,五甲为团,甲、团皆有长,又择邑豪为总首,岁于农隙,教以武事,而官给其粮。”绍熙四年,荆湖北路安抚使王蔺(字谦仲)奏请本路有义勇州县,以知州兼提举,县令兼军正,得到朝廷批准。当时,荆湖北路诸州基本都建立了义勇武装,其中荆、鄂二郡“率四、五家有一人为兵”,鄂州七县,“主、客户六万六千六百三十二,口三十一万四千八百九十四,而民兵之总为一万五千二百有一人”(30)。此后,义勇民兵的称呼有所变更,端平中,知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张元简将武昌军义勇改名黄袍夫(31),嘉熙中,知江陵府兼京西湖北安抚副使孟珙又将黄袍夫改名忠义军。忠义军:“额二千人,即黄袍夫也,本名义勇,即今守令卫所带提举军正者。”(32)荆鄂义勇以县令兼军正有两实证:(1)宝庆元年(1225),余百简为常德府沅江县知县,其系衔全称为“儒林郎知常德府沅江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兼义勇民兵军正事余百简”;(2)景定中,程颐(伊阳伯)四世孙程淮为兴国军永兴县知县,其系衔全称为“通直郎新差知兴国军永兴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军正伊阳伯四世嫡长孙程准”(33)。 (二)夔路义军 绍兴末年,知夔州兼夔州路安抚使李师颜于夔州三县保甲中选置,其法:“立七资职次,分上下军名色团结,上军免家业二百缗,下军半之。”中废。庆元中,毌丘恪为帅,重建义军,其中奉节县额二千人,巫山县亦二千人,云安县五百人,“皆以县令为军正”。此时,夔州路除恭、涪、忠、万四州外,皆有义军,每州或数千人(34)。 (三)湖南乡社 兴起于南宋初年,“领于乡之豪酋,或曰弹压,或曰缉捕,大者所统数百家,小者三、二百,自长沙以及连、道、兴、韶,而郴、桂、宜章尤盛”。淳熙七年(1180),“言者奏乡社之扰,请尽罢之”。但湖南安抚使辛弃疾持反对意见,他说:“乡社皆杂处深山穷谷中,其间忠实狡诈,色色有之,但不可一切尽罢。”辛弃疾对湖南乡社作了相应整改,“择其首领,使大者不过五十家,小者减半,属之巡尉,而统之县令,所有兵器,官为之印押”(35)。“统之县令”,从当时全国一般设置来看,当是以县令兼军正的名义统领。此有一实证:淳祐二年(1242),张□之为永州零陵县知县,其系衔全称为“从事郎知永州零陵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弓手寨兵军正张□之”(36)。 (四)淮南山水寨民兵 乾道四年所创,其法:“于山水寨保伍中取之,三丁籍一,亦名义兵,岁以农隙聚教,官给口粮。”(37)淮南山水寨民兵是否由县令以军正名义统领,史书未有记载,但从当时全国一般设置来看,由县令兼军正统领的可能性相当大。此有三则实证:(1)宝庆初,翟起宗为黄州麻城县知县,其系衔中有“兼义武民兵军正”(38);(2)宝庆中,朱熹孙子朱鉴为无为军巢县县令,其系衔全称为“宣教郎特差知无为军巢县事兼义武民兵军正总辖屯戍兵马借绯新安朱鉴”(39);(3)景定四年(1263),尤某为安庆府桐城县知县,其系衔全称为“奉议郎宜差知安庆府桐城县主管劝农管田公事兼弓手寨兵军”(40)。 从民兵中召募临时组建的政府部队,或许是为了让这些士兵熟悉统制体系,其统领官也有称军正的情况,不过不是由知县担任,而是由与知县行政级别相仿的官员,如军事推官担任。嘉定元年(1208),黎州蛮畜卜寇边,“时边报不一,而在城之兵调发既尽,乃募‘强壮’三百人号曰‘敢勇’,俾往边头应援,命军事推官程伯雄充军正,统之以行。”(41)这里的“强壮”不是指身强体壮,而是民兵的一种别称,如荆鄂义勇民兵,“或号义勇,或号强壮”(42)。程伯雄当时为黎州军事推官,官名为奉议郎,官品为从六品上。这一级别的官员亦经常出任知县之职,如林经德就曾以奉议郎知邵武军建宁县兼“寨兵军正”(4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