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梵蒂冈图书馆这批文献中还有一批关于科技、舆图等方面的文献,这些文献在以往的文献整理中往往反映不够。从《天学初函》开始,李之藻就把《器篇》与《理篇》相对,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梵蒂冈图书馆中有一些十分罕见、珍贵的中国科技史文献,特别是曾在钦天监工作的传教士傅圣泽从北京返回罗马后,带回了大量他在历局工作的材料和手稿,其中不乏他的天文演算手稿,这对于研究清代科技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舆图方面,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卜弥格所绘制的中国分省地图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又如明崇祯七年(1634)由徐光启组织、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完成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大型星图,由8条幅组成,每幅高171.4厘米,宽56.5厘米;供崇祯皇帝阅览,外人无由得见。汤若望在完成原图后,又绘制两件副本送往欧洲,其中之一现藏梵蒂冈图书馆。《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中西方文化科学交流史的见证,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突出重要位置。该图在形制、绘制方法、装裱方法以及科学性、艺术性、文物性方面都具有独到性,是一份里程碑式的历史文献。 近十余年的研究已经证明,耶稣会士们所介绍的这些科学知识推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耶稣会士在中国大力传播西方天文学,后果之一,是使中国天文学一度处在与欧洲非常接近的有利状况。就若干方面来说,当时中国与欧洲天文学的最新发展只有不到十年的差距。例如,伽利略用望远镜作出的天文学新发现,发表于1610年,而这些发现的主要内容在阳玛诺1615年刊行的中文著作《天问略》中就已有介绍。又如,整个《崇祯历书》虽以第谷的体系为基础,但其中也采纳开普勒好几种著作中的成果,最晚的一种出版于1618~1621年,下距《崇祯历书》开始编撰仅八年。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各类科学类文献必将大大推进我们对近代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中,特别引人注意是一批汉欧双语词典,这是中国双语词典史的重要历史文献。中文和欧洲语言的双语词典起源于罗明坚和利玛窦的《葡华辞典》。传教士来到东亚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汉语,这样编撰词典成为他们的一件大事,为此,传教士们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从罗明坚、利玛窦的葡汉词典到万济国的西汉词典,体现了欧汉、汉欧词典萌芽和最初发展的轨迹。直到1813年叶尊孝(BasilioBrollo,1648—1704)的《汉字西译》在巴黎出版,汉欧双语词典达到了它的高潮。遗憾的是,这批汉外双语词典绝大多数仍以手稿形式藏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以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最多。学术界对这批价值连城的汉欧双语词典的研究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步开展起来。 学术界对“语言接触”(lan⁃guagecontact)的认识始于19世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语言接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甚至要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同时,社会语言学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语言的“外部要素”也成为历史语言学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梵蒂冈所藏的这批欧汉双语词典的公布,必将大大推动中外语言交流史的研究和中国词典史与中国语言史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