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实践(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古代文明》2015年第2期 常建华 参加讨论

    一、民生与民本:儒教化国家的君德、官箴与财用
    儒家具有民本思想的传统,要求君主使人民的生活充裕。《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讲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将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孟子·尽心下》更有民贵君轻的看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此,君王应重视人民,把人民作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也强调厚民生,简称厚生。对照《左传·文公七年》所引《夏书》中“正德、利用、厚生”记载与《左传·成公十六年》中“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之说,“则会发现先秦《尚书·夏书》中的‘厚生’正是‘厚民生’的略语,说明‘厚生’一词已包含了‘民生’观念。”⑤现行《尚书·大禹谟》中禹向舜建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唐孔颖达疏:“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靡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为民行利除害,使不匮乏,故所以阜财。阜财,谓财丰大也。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三者和,谓德行正,财用利,生资后。立君所以养民,人君若能如此,则为君之道备矣,故谓善政。”⑥可见,儒家化善政在于为君之道,即国君要正己治民,节俭利民,厚生养民。厚生就是要轻徭薄赋,不违农时,保证生计,丰衣足食。儒家的上述思想被宋代新儒家更加强调。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古人所建的元朝,新建立的明朝强调复兴中华文化,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并进入到国家制度。我们看到明朝士大夫奏事建言,每每以民本思想为出发点,谈论民生问题。
    谢迁(1449-1531年)引朱元璋祖训,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忧思民生,使得民安国固,将赈灾作为恤民生以固邦本的事情。谢迁说:
    臣等尝伏读圣祖之训,有曰:凡每岁自春至秋,此数月尤当深忧,忧常在心则民安国固,盖所忧者惟望风雨以时,田禾丰稔,使民得遂其生。如风雨不时,则民不聊生,盗贼窃发,豪杰或乘隙而起,国势危矣。此盖我祖宗保有四海之心法也。今前项重地,有此灾伤,陛下尤当仰遵祖训,深加忧念,恤民生以固邦本,乞敕户部会集廷臣讲求赈救之方,各衙门一应岁办额办钱粮在此地方者,俱宜暂从蠲免。庶几德泽下而人心咸服,未死之民得延其残喘,未萌之变可保其或无矣。⑦
    按照谢迁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具有民安国固的思想,把赈济灾荒作为防止民变的重要措施,最担心民不聊生带来社会动乱。谢迁也把“恤民生以固邦本”作为明朝的家法来论述。
    明太祖朱元璋诏书中也的确论述过民本问题,强调“厚民生”。洪武四年五月《免两浙秋粮诏》指出:“食惟民之天,民乃邦之本。”⑧翌年十月《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五府秋粮诏》又说:“尝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⑨从治国理念来看,朱元璋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民本与民生思想。
    颇具讽刺性的是明中叶从武宗正德开始,皇帝往往行事荒唐,疏于政事。儒臣不断上疏请求皇帝关心民生。明代大儒王守仁(1472-1529年)的事例就很说明问题,他为了使正德皇帝以民生为重,上《自劾不职以明圣治事疏》,将皇帝朝政不修归罪于己,规劝皇帝:“自兹以往,务在休养生息,无复有所骚扰。躬修圣政,以弭天下之艰;屯广圣嗣,以定天下之危;疑勤圣学,以立天下之大本。其余习染,以次洗刷。则民生自遂,若阳气至而万物春;寇盗自消,若白日出而魍魉灭。”⑩另在《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中呼吁:“伏望皇上念盗贼之日炽,哀民生之日蹙。”(11)正德皇帝置若罔闻,辜负了大臣的一片苦心。王守仁对于皇帝的苦口婆心,基于他“养遂而民生可厚矣”的理念。(12)
    在清官海瑞(1514-1587年)有名的批评嘉靖皇帝的《治安疏》中,提出皇帝的为君之道就是关心民生,臣职在于建言皇帝了解民生。海瑞说: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闻,将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为不称。是故养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尽言焉。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13)
    他将君道不正、臣职不明视为天下第一事。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系决于此。
    陆树声(1509-1605年)《敬献愚忠以备采择疏》建言圣学图治,解决民生为上,应令官员解决“民困”,保证民生。他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未有民生不遂而可以称善治者。今生齿庶繁,民力凋耗,譬之堂宇饰而杼柚空,肤革完而脂膏竭。臣昔年赴召,道途所经自江淮而北,历齐鲁、畿辅咽喉之地,见驿传冲疲,夫役烦苦,民多流徙,不胜困穷。兼闻吴越、闽广、川蜀、山陕诸处,或敝于征徭,或困于兵赋,民穷财尽,所在皆然。吏非不知民隐,然欲施赈贷则仓廪不继,事宽恤则逋敛难蠲。德泽不宣,民困何由而苏,宜敕下所司酌议裕民长策,务求实惠,毋事虚文,条列上裁,通行抚巡守令,永为遵守,使民生咸遂。不徒粉饰治平,此国本之所当虑者也。(14)
    民生问题被抬到“国本”(15)的高度,旨在朝廷应以将“民生不遂”变为“民生咸遂”,即使民生顺遂为己任,这才是善于治理国家。就具体施政来讲,蠲免钱粮、赈灾施贷是舒缓民困的有效措施。在此,遂民生就是恤民生。
    明朝改革家张居正(1525-1582年)为万历初政上《陈六事疏》,建言之一就是“固邦本”,认为:“以后上下惟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庶民生可遂而邦本获宁也。”(16)将遂民生作为宁邦本的条件。张居正希望君臣“惟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实质是国家保证民生的重要基础在于控制宫廷用度、财政支出,防止向人民增加税收。这样国用、君德、官箴与民生联系在一起了,大臣有义务监督君德修养与国家财用。张居正上《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主张皇帝节约为君德,他提出:“仍乞皇上曲纳臣等节次所陈狂愚之言,敦尚俭德,樽节财用,诸凡无益之费、无名之赏一切裁省,庶国用可充,民生有赖。”(17)在他看来,俭德即君德,君主尚俭,国家财政才充足,民生才有依赖。万历二十年(1592年)首辅大学士王家屏(1536-1604年)批评皇帝“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18)
    君德尚俭除了节约皇室、朝廷的财政费用外,也是树立风气,使得官民养成节约风气,减少人民的负担,从而保证民生。有关节俭、国用与民生的关系,明朝士大夫多有论述。
    胡世宁(1469-1530年)针对军民利病、时政边备所当兴革十事,上《备边千策疏》,其第二条是“崇节俭以制财用”,该条建议:
    伏乞敕户礼工三部,通查内府各项供用之物,比国初旧额加添若干,凡此无益于事者,一皆裁革。而又申谕左右勋戚之家,各守礼法,各崇节俭,各为国惜财,各为巳惜福。至于官员馈送之厚,访实治罪,而又公吏部黜陟之权以转移于上。士民奢僭之弊,立法严禁而又选法司刚正之士,以执持于下,则臣民内外节俭成风,而国用自足,民生自遂矣。(19)
    认为节俭以足国用而遂民生,是官民都应树立的风尚。
    关于朝廷的财政支出关系到国计民生。刘健(1434-1527年)《言时政疏》主张节财用、公赏罚,他说道:“财用者,国之急务,近年国计空乏,民生穷困。”(20)因此朝廷理财、节财很重要,如此才可以保证民生顺畅、国家富裕。魏时亮(1529-1591年)《题为摘陈安攘要议以俾睿采疏》,将“节财裕国”作为根本要义之一,他说:
    举凡大臣言官有以减织造疏者,有以减镀金疏者,有以减买珠买金疏者,有以减油炭草料四火等铜及查盘内库钱粮疏者,此等题疏无非忠爱我皇上之至意,以后有请,伏冀皇上一一鉴采,俯赐施行,俾财用常节,国计常充,以给边请,以奠民生。(21)
    节俭可以作为裕国手段,以充足的财政收入,保证边疆所需与奠定民生。
    还有人将节俭理财视为裕民足国的措施。张文《裁革冗食节冗费奏》就说:“夫当此匮乏之时而不为裁革变通之计,何以裕民生而足国用哉!”(22)经费事关国用,张邦奇(1480-1544年)《处置经费议》说:
    国家近日以来经用不给,至有欲以鬻爵度僧为言者,夫二事者所获无几而所害甚大,诚非圣世所宜行。臣窃惟之天下非小蹙也,土地之所生,人力之所养,其出不为少也,而犹每患用之不给,其来必有自矣。盖欲足费莫若省费,所以省费者有三:一曰昭俭德,其本也;二曰裁滥赏,三曰汰冗食,其末也。二事言之甚易而行之甚难。至于所以经画之方有二,曰清理盐法、开广屯田二者是巳……臣恐财用日耗于上,而民生日困于下也。(23)
    面对国用经费不足,张邦奇建议皇帝昭俭德、裁滥赏、汰冗食,这是节流,再有就是开源的办法,只有皇帝、朝廷不虚耗,民生才能不困苦。
    总之,在明朝士大夫的前述重视民生的用语中,出现了恤民生、奠民生、裕民生的用法,反复强调的是使民生顺遂,遂民生是民本思想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对君德、官箴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稳定和谐,即邦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