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实践(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古代文明》2015年第2期 常建华 参加讨论

    二、国计民生:取之于民与为民谋利
    民生关联着国计,文献中有“国计民生”的固定用法,也写作“民生国计”。“国计民生”与“民生国计”可以互换,显然二者内容相同,只是民生与国计有一个孰前孰后语感的差异。民生与国计在总体上说,是国家统治状况综合性表述,如正德初年刘健的《论初政纷更疏》说“忧在于民生国计,则若罔闻知。”(24)担心国家的总体状况。
    但是“国计民生”也不限于抽象表达,往往联系具体问题来谈。那么何种事情关系“国计”与“民生”呢?论述最多的是治河与田赋问题。
    关于治河。主要指治理黄河、运河,黄河不仅关系到交通、水利,还关联漕运,东南漕运是京师食粮与国用的保障,保证运河通畅自然重要。弘治时右副都御使刘大夏(1426-1516年)治理黄河,时河决杨家、金龙等口,东冲山东张秋,刘大夏上《议疏黄河筑决口状》说:“臣等仰知皇上洞见黄河迁徙之害,深为国计民生之忧,凡智力所及,不敢不尽。”(25)说明治理黄河是君臣关注的事情。
    明后期黄河南徙,挟淮泗而内灌,官员搜集诸家治河之说,为之谋划。曾为首辅大学士的李春芳(1510-1584年)《高堰定议序》说:“予虽山居,所望海渎效灵、臣工戮力,以俾国计奠民生者切切焉,未尝一日置念。”(26)念念不忘治河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万恭(1515-1591年)隆庆六年(1572年)总理河道,于宝应筑水闸导洪,他的《创设宝应月河疏》开宗明义:“题为创设宝应月河以利国计民生事”(27),把开河作为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海瑞也在隆庆时疏浚吴淞江,他的《开吴淞江疏》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缓也。”(28)疏浚河道为国计、民生不可或缺。后世评论海瑞此举:“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29)
    治河专家潘季驯(1521-1595年)就通济筑坝问题上《查复旧规疏》,建议:“每岁于六月初旬,一遇运艘,并鲜贡马船过尽,即于通济闸外,暂筑上坝,以遏横流。一应官民船只,俱由盘坝出入,至九月初旬,仍旧开坝用闸,庶于国计、民生两利之矣。”(30)在此,筑坝关系到国家的漕运、纳贡以及民间的交通运输,事涉官民,所以是“国计民生两利”之事。
    治河不利则后果有害于国计民生。丹阳人姜宝(1514-1593年)《镇江府奉旨增造闸座记》说:
    我镇江府丹徒、丹阳两县所通舟之河为漕河,河绾东南运道口,地形高于常苏,不啻三四五尺,每冬月水辄东西泻。西以江湖,冬枯则泻而西入于江,常苏霜降水落也,则又泻而东下,如建瓶然。西下京口闸之板,谓可防水西走矣。东注则无可奈何,以漕舟之艰于行也,往往议挑河。两县河身亘长百五六十里,不问河流浅深,率多为坝以戽水,河浅深不一,又亘长,难于水之去。比挑未及半,而漕舟首尾相衔至。辄又停工以放运。水既戽去时,则又难于来。每年循习如此,国计民生两有妨。(31)
    镇江地处漕运地段,因地势高需要挑河调节水量,为坝挑河解决不当,影响到漕运与挑夫,官民不利,故有妨国计民生。姜宝也使用“民生国计”的用语,如他建议浚湖修闸上的《漕河议》说:“近题东南水利,专委南台侍御,而运河则仍属之漕台,漕台不得巡历地方,恐文移往来,动有稽误,中间有当题请处,谓宜题请行之,庶永永可以遵行,民生国计亦永永可称便益。”(32)此外,万历时章潢(1527-1608年)说:“方今筹民生国者计,大都言西北水利云。”(33)
    关于田赋。万历时昆山人张栋就东南财赋问题,上《国计民生交绌敬伸末议以仰裨万一疏》,他说:
    臣惟国家建都西北,而财赋取必于东南,辟则千金之家,所居虽在城市,而其生计全赖乎膏腴之产。野有良田,岁有厚入,以所入当所出,而充然足于用,不见其乏。迨乎出日浮,入日缩,用不足而朝夕营计,务在取盈。卒以告困,盖愈乏愈急,愈急愈乏,势所必至,无足异也。天下犹一家,而东南则富家之美产,是为衣食之源。谓当积日累月,徐收其利,不当取盈于一旦,以犯竭泽而渔之戒。非不欲取盈也,民贫甚矣。其目前之不足,正以养其有余于将来。陶朱公侯时转物,不过如此。顷岁巳来,库藏巳竭、杼柚其空而逋赋益积,未有完期。荩臣喆士忧国忧民,亦尝探极根本,悉意陈言,意在苏东南之困,而言之未必行、行之未必果,然则坐视其因而巳乎!臣东南产也,谨摘其一二,断乎可行、行之而断乎,有益于民生国计者,请下户部虚心详议,毋泥拘挛,务使国用渐舒、民财不匮、上下其胥赖哉!(34)
    他认为富贵者居住城市,但是“生计”依赖于乡村的农业生产,国家征收东南赋税过重,反而得不到税收,民众则苦不堪言,于是他忧国忧民,反对竭泽而渔,主张藏富于民,还具体开列核荒田、宽改折、解白粮三条建议,以使国家得到赋税,民众减轻负担。张栋奏疏标题中有“国计民生交绌”一语,述说国家与民众交困,文中则说“有益于民生国计”,或许在强调苏民困才能俾国计。
    万历时常熟人赵用贤(1535-1596年)《议平江南粮役疏》中,也谈到核荒田,具体措施是:
    敕下廵抚,通查前后荒田数目,要见何县实荒若干,因何钱粮无处,何县沿江坍去若干,见今有无抵补。委官踏勘,逐亩清查明立界限开注区分,其有以熟作荒、隐蔽粮差者,许本区首告勘实,治以重罪,然后总报粮数。若果系荒粮无处,即与开豁,无得复混载书册,以滋奸胥诡寄之弊,其裨益于民生国计非浅矣。(35)
    看来核荒田给“民生国计”带来的问题较大。
    万历时温纯(1539-1607年)请将浙江清丈土地后查出的田赋浮额蠲免,他说:“小民均沾减征之惠,于民生国计未必无小补矣!”(36)
    此外,盐法、钱法属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弘治时,马文升(1426-1510年)关心盐法,他的《重盐法以备急用疏》认为:
    切惟盐课者,国家之重事,民生一日而不可缺者,以之备紧急之军饷,以之救凶荒之民命,诚有国者之大利,济时之急务也。(37)
    将盐课与国家、民生联系在一起,盐税可以作为财政支出用于军饷、救灾,民生即民命。嘉靖时,周用(1476-1547年)建议改革两浙盐法,所上《盐法疏》最后说:“如蒙敕下该部详议施行,则民生国计幸甚。”(38)出自同样的逻辑。杨成(1521-1600年)鉴于有人有意建议朝廷允许各省铸钱,写信给朋友,指出:钱法乃足国富民之端,欲生钱莫若令各省自鼓铸,自鼓铸莫若令官开局而民铸之,如“诏赐通行鼓铸,国计幸甚,民生幸甚”!(39)铸钱增加流通、满足消费,国家与民众都增加了收入,国家财政充足,人民生活富裕。
    宦官干政也事关国计民生。明廷往往任用太监监军或为矿监税使,士大夫指责内臣的作为有损于国计民生。如嘉靖时梁材(1470-1540年)上《查革仓场内臣疏》指出:“而又添差科道监收钱粮,禁革奸弊,法制周详,官民两便。奈何王奉等窃肆贪饕,多方掊克,名虽总督监督,而实则剥军害军,揆之钦定职掌大有相乖,用于民生国计全无寸补。”(40)认为朝廷新增官差本来官民两便,但是太监王奉贪得无厌,所以无补于民生国计。再如陆粲(1494-1551年)《劾太监阎洪疏》批评太监干扰马政,“重为民生国计之蠹哉!”(41)
    综上所述,朝廷有关田赋税收以及行政要务的河政、漕政、马政与盐法、钱法,多与国家财政有关,也关系到民众经济收入与生活,概括起来用“国计民生”或“民生国计”表达。士大夫的治国平天下就是以解决国计民生为抱负。然而明朝的历史确是在内忧外患之下,为了国家军费需要,增加“三饷”,不断加派,国计影响了民生,明遗民李清(1602-1683年)曾仕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等,李清多次谈到这一问题,他说:“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于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祯为重征。”(42)就好像当年海瑞疏内呼嘉靖为“家净”,谓“家家俱净”。李清谈到崇祯朝官员陈龙正称赞有加,说“时持国计者,皆以加派为长策,龙正既疏陈其事,复著议数千言,大略谓:‘金非财,惟五谷为财,兴屯不足以生谷,起科不可以垦荒,惟永不起科可以垦荒。五谷生则加派可罢,加派罢则民生可安。’”(43)不过垦屯之事并未落实。当时官场还存在着务虚不务实的风气,新安官生杨光先批评给事中陈启新“受职后,国计民生兵马钱粮四项绝不侃侃直言,而今日一疏,色衣穿朝,明日一疏,御街走马,后日一疏,护日不敬。岂未为官时,天下便有许多可痛哭流涕处,一为官后,便人人迁悔改过,事事革故鼎新,天下遂到无一事可言处”?(44)连崇祯帝也是明知民生的重要性却无能为力,他说:“内治缺而后戎马生,民生促而后盗贼起。”(45)他命杨嗣昌督师讨伐张献忠,亲作诗饯别:“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静,还期教养遂民生。”(46)这仅是美好愿望而已,结果是崇祯时代靠加派维持国计造成民生不安,最终亡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