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实践(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古代文明》2015年第2期 常建华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林金树:《高拱和张居正民生思想研究》,《明史研究》第11辑,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69—83页。该文认为:高拱和张居正的民生思想以边防、赋役、吏治为主要内容。高拱更多关注边防与吏治;张居正侧重于赋役征派与产品分配,而重视商业是他们的共同点。作者指出:“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它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而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兼业工商的中国古代社会,解决民生问题,当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为重点,减轻工商业者的负担,对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实施常态性的物质救助。同时,整顿吏治,维持法纪,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少受侵害。”(第69—70页)
    ②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2页。
    ③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编《皇明经世文编》,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百零四卷、补遗四卷,从阁臣、督抚、儒臣与言官四百二十余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选取关于军国济于实用者分类编排,以人物为纲、时序为次,每一文集又以代言、奏疏、尺牍、杂文为序。本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更名为《明经世文编》,计六大册。吴晗先生影印序对该书有所探讨。
    ④林金树:《高拱和张居正民生思想研究》指出:“《文编》收高拱各类文章计36篇,其中直接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者29篇。29篇中,综合类1篇,边防8篇,吏治16篇,赋役4篇;收入张居正文章计102篇,其中直接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者85篇。85篇中,综合类1篇,边防50篇,吏治11篇,赋役23篇。这个篇目比例,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张为政之日,优先关注的就是民生问题。”(第82页)同时说明,《明经世文编》是认识明代民生问题的重要文献。
    ⑤程潮、张金兰:《先秦民生概念与民生思想初探》,《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⑥孔颖达:《尚书正义》,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上册,第135页。按:《大禹谟》系伪《古文尚书》所出,出自三国魏王肃,反映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此点受北京大学历史系李新峰教授提示,特表谢意。
    ⑦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97,谢迁:《谢文正集(疏)》之《两淮水灾乞赈济疏》,第1册,第865页下。
    ⑧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⑨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第1册,第7页。
    ⑩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8《续编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下册,第1017页。
    (11)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9《别录一》,上册,第311页。
    (12)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2《外集四·金坛县志序》,上册,第881页。
    (1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09,海瑞:《海忠介公文集(疏议书序)》,第4册,第3255页上。
    (1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91,陆树声:《陆宗伯文集(疏)》,第4册,第3069页。
    (15)明朝万历时发生著名的因立皇太子而争执的“争国本”事件,显然“皇位”是“国本”,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陆树声也把民生作为“国本”。
    (16)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24,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一(疏)》,第4册,第3455页上。
    (17)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25,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二(疏)》,第4册,第3476页上。
    (18)张廷玉等:《明史》卷217《王家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29页。
    (19)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36,胡世宁:《胡端敏公奏议四(奏议)》,第2册,第1352页上。
    (20)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52,刘健:《刘文靖公奏疏一(奏疏)》,第1册,第402页上。
    (2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71,魏时亮:《魏敬吾文集二(疏)》,第5册,第4027页下。
    (2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28,张文:《张司农奏疏(疏)》,第3册,第1235页下。
    (2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47,张邦奇:《张文定甬川集(议序碑杂著)》第3册,第1346页下—1464页上。
    (2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53,刘健:《刘文靖公奏疏二(疏)》,第1册,第411页上。参见张廷玉等:《明史》卷181《刘健传》,第4814—4815页。
    (25)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79,刘大夏:《刘忠宣集(疏)》,第1册,第697页下。
    (26)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81,李春芳:《李石麓文集(疏序记)》,第4册,第2972页下。
    (27)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51,万恭:《万司马奏议一(疏)》,第5册,第3783页上。
    (28)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09,海瑞:《海忠介公文集(疏议书序)》,第4册,第3259页。
    (29)张廷玉等:《明史》卷226《海瑞传》,第5931页。
    (30)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75,潘季驯:《宸断大工录一(疏)》,第5册,第4070页上。
    (3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83,姜宝:《姜凤阿集(议记序)》,第5册,第4158页。
    (3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83,姜宝:《姜凤阿集(议记序)》,第5册,第4158页上。
    (33)章潢:《图书编》卷35《京东水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69册,第721页下。
    (3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38,张栋:《张给谏集(疏)》,第6册,第4793页下至4794页上。
    (35)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97,赵用贤:《赵文毅文集(疏书序议)》,第5册,第4295页下。
    (36)温纯:《温恭毅集》卷4《恪遵恩诏改正虚粮恳乞圣明溥赐申饬以昭严威以宣实惠以固万年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8册,第458页下。
    (37)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63,马文升:《马端肃公奏疏二(疏)》,第1册,第520页。
    (38)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46,周用:《周恭肃集(疏书)》,第2册,第1458页。
    (39)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61,杨成:《杨庄简公奏疏(疏书)》之《与谭二华大司马书》,第5册,第3899页上。
    (40)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04,梁材:《梁端肃公奏议三(疏)》,第2册,第934页下。
    (4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89,陆粲:《陆贞山集一(疏)》,第4册,第3052页上。
    (42)李清:《三垣笔记》笔记上《崇祯》,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页。
    (43)李清:《三垣笔记》笔记上《崇祯》,第7页。
    (44)李清:《三垣笔记》笔记上《崇祯》,第14页。又,可参见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3《杨光先参陈启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第217—218页。
    (45)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8《吴履中论二失》,上册,第311—312页。
    (46)李清:《三垣笔记》笔记上《补遗》,第41页。
    (47)张瀚:《松窗梦语》卷1《宦游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页。
    (48)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7,朱升:《朱学士集(序)》,第1册,第47页上。
    (49)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54,李东阳:《李西涯文集(状序记疏)》之《冀州城重修记》,第1册,第424页上。
    (50)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93,张岳:《张净峰文集一(疏)》之《极陈地方苗患并论征剿抚守利害疏》,第3册,第1997页上。
    (5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197,潘潢:《潘简肃公文集(疏)》,第3册,第2032页上。
    (5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1《吏部·添注卫经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上册,第295—296页。
    (5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89,陆粲:《陆贞山集一(疏)》,第4册,第3048页下。
    (5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89,陆粲:《陆贞山集一(疏)》,第4册,第3049页下至3050页上。
    (55)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74,陆光祖:《陆庄简公集(疏)》,第5册,第4055页上至4057页下。
    (56)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06,郭惟贤:《郭中丞三台疏草(疏)》之《改全书议香税疏》,第5册,第4410页上。
    (57)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65,《张给谏奏议二(疏议)》,第5册,第3953页下。
    (58)张瀚:《松窗梦语》卷8《宦游纪》,第150页。
    (59)《明史》卷243《赵南星传》,第21册,第6303页。
    (60)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45,邹元标:《邹忠宪公奏疏一(疏)》,第6册,第4895页上。
    (61)张廷玉等:《明史》卷243《赵南星传》,第21册,第6298页。又,关于赵南星澄清吏治所为,可参见韩大成先生《赵南星小议》一文第一部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史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6辑,黄山书社,2004年,第209—213页。
    (6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59,赵南星:《赵忠毅奏疏(疏)》,第6册,第5022页上。
    (6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59,赵南星:《赵忠毅奏疏(疏)》,第6册,第5026页上、5028页下。
    (64)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59,赵南星:《赵忠毅奏疏(疏)》,第6册,第5023页下。
    (65)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24,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一(疏)》,第4册,第3462页上。
    (66)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28,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五(书)》,第4册,第3512页下。
    (67)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325,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二(疏)》,第4册,第3467页下。
    (68)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16,吕坤:《吕新吾先生文集二(疏议书)》,第5册,第4517页下。
    (69)张廷玉等:《明史》卷226《吕坤传》,第19册,第5938、5942页。
    (70)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传赞》,第16册,第4829页。
    (71)清康熙帝说过“从来民生不遂,由于吏治不清”。宋德宣先生认为“清吏治以遂民生则成为康熙的全部吏治思想的基础,也是‘教民’、‘养民’、‘治民’的关节点。”(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4页)极为重视康熙帝有关吏治与民生关系的思想。比较赵南星、朱升与康熙帝的说法,可见康熙帝的民生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朱升、赵南星的说法更具概括性和全面性,在时间上也更早,即更为经典。
    (72)吴晗:《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收入《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2页。
    (73)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74)常建华:《明后期社会风气与士大夫家族移风易俗——以山东青州邢玠家族为例》,《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赵轶峰:《晚明士大夫的救世情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