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⑧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卷五《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18、933页。 ②《史记》卷八○《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30~2431页。 ③《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56页,《战国策》卷二一《赵策·虞卿请赵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49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9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六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74~1277页。 ⑥《吴越春秋》卷一○《勾践伐吴外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蔡邕曰:“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立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与之言,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7页。 ⑨《文选》卷三七《表》上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7页。 ⑩《晋书》卷九八《王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7页。 (11)《宋书》卷七六《王玄谟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73页。 (12)《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95页。 (13)《梁书》卷二五《徐勉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8页。 (14)《陈书》卷三○《傅縡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05页。 (15)《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列传·常山王遵附元晖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0页。 (16)《北史》卷三二《崔昂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0页。 (17)《周书》卷四七《艺术·黎景熙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846~847页。 (18)前者见《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19~1721页;后者见《太平御览》卷四五七《人事部·谏诤》引崔骃《与窦宪笺》,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04页。 (19)《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附吴质传》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7页。 (20)(22)《文选》卷四○《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5~1828、1818页。 (21)《三国志》卷一九《陈王植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8页。 (23)《梁书》卷七《高祖丁贵嫔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0页。 (24)《三国志》卷四○《蜀书·刘琰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01~1002页。 (25)《南齐书》卷四七《谢朓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825~826页。 (26)《梁书》卷一四《任昉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53页。 (27)《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刘廙传》及注引《廙别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3~615页。 (28)《魏书》卷四二《郦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0页。 (29)《魏书》卷四五《韦阆附韦彧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5页。 (30)《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0页。 (31)《艺文类聚》卷三六《人部·隐逸》引袁淑《真隐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40页。 (32)《太平御览》卷一四四《皇亲部·婕妤》引《妇人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04~705页。 (33)《孔丛子》卷下《连丛子·与子琳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版,第695册,第361页。 (34)《西京杂记》卷五《邹长倩赠遗有道》,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35)《汉书》卷六七《杨王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07~2908页。 (36)《太平御览》卷四七八《人事部·赠遗》引《张敞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92页。 (37)《汉书》卷七○《段会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29页。 (38)《艺文类聚》卷三一《人部·赠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60页。 (39)《后汉书》卷二八《冯衍传》李贤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03~1005页。 (40)《艺文类聚》卷三一《人部·赠答》引《会稽典录》,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45页。 (41)《后汉书》卷四三《朱穆传》李贤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68页。 (42)《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32页。 (43)《艺文类聚》卷四三《乐部·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78页。 (44)《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九月九日》,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页 (45)(46)(47)(48)(49)《三国志》卷一三《钟繇传》裴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5、396、396、396、396页。 (50)(51)《三国志》卷二一《王粲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1~602页。 (52)(53)(54)《三国志》卷二一《王粲传》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7~609页。 (55)《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注引《魏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8页。 (56)《三国志》卷四二《蜀书·尹黙传》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26页。 (57)《三国志》卷一九《陈思王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8~560页。 (58)《艺文类聚》卷三七《人部·隐逸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66页。 (59)《三国志》卷一八《阎温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50页。 (60)《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布帛部·彩》,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19页。 (61)《艺文类聚》卷二三《人部·鉴戒》,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23页。 (62)《三国志》卷二八《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5页。 (63)《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0~1372页。 (64)《嵇中散集》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版,第1063册,第344页。 (65)《嵇中散集》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版,第1063册,第386~388页。 (66)张连科、管淑珍:《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11页。 (67)(68)《三国志》卷三八《蜀书·秦宓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72~973页。 (69)《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82~983页。 (70)《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驸马谡传》注引《襄阳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84页。 (71)《三国志》卷四○《刘封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92~993页。 (72)《晋书》卷一《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页。 (73)《三国志》卷四○《彭羕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96页。 (74)《三国志》卷四○《蜀书·李严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99页 (75)《三国志》卷四一《向朗传》注引《襄阳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0页。 (76)《三国志》卷四一《张裔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2页。 (77)(78)《三国志》卷四三《张嶷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53、1054页。 (79)《晋书》卷二八《五行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4页。 (80)《三国志》卷五二《吴书·步骘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7~1238页。 (81)《三国志》卷六○《吴书·吕岱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86页。 (82)(83)《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恪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32~1433、1434页。 (84)《太平御览》卷二九七、六九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 (85)(86)(87)《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注引《吴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17、1324、1324页。 (88)《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34页。 (89)《太平御览》卷四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 (90)《太平御览》卷五一一、九七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 (91)《三国志》卷五七《陆瑁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7页。 (92)《艺文类聚》卷二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 (93)《三国志》卷六○《吴书·钟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94页。 (94)(95)《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恪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3、1437页。 (96)《太平御览》卷三五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 (97)(9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一《春秋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04页。 (98)《六臣注文选》卷四五《序·春秋左氏传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版,第1331册,第218页。 (100)《汉书》卷九七《外戚·孝成赵皇后传》颜师古注,第3992页。 (101)《艺文类聚》卷三一《人部·赠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60页。 (102)《汉书》卷九七《外戚·孝成赵皇后传》:赵昭仪给籍武赫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不算标点16个字。 (103)《后汉书》卷六四《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03页。 (104)《梁书》卷四九《文学·袁峻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8~689页。 (105)《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载,魏明帝病重,刘放孙资侍疾,“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9页。 (106)《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刘馥传》注引《晋阳秋》载,西晋刘琨任荆州刺史,每有兴发,手书郡国,丁宁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奔赴,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65页。 (107)《三国志》卷四三《蜀书·吕凯传》载,蜀汉刘备去世,南中首领雍闿叛乱,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47页。 (108)《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孙策欲杀道士于吉,众人上述为于吉求情,孙策说:“今此子已在鬼路,勿复费纸笔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10页。 (109)《晋书》卷三五《裴楷传》载,杨骏被杀,裴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是日事起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49页。 (110)《晋书》卷九二《文苑·左思传》载,左思做《三都赋》,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76页。 (111)《晋书》卷八二《王隐传》载,王隐著《晋书》,“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3页。 (112)《晋书》卷九二《文苑·赵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79页。 (113)《宋书》卷七九《文五王·刘休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50页。 (114)《梁书》卷三一《袁昂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52页。 (11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任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6页。 (116)《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注引《谢承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11页。 (117)《后汉书》卷六四《吴佑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02页。 (118)《后汉书》卷五六《陈球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34页。 (119)《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司马彪《续汉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页。 (120)《三国志》卷三八《蜀书·许靖传》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67~969页。 (121)《周书》卷一一《宇文护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69~17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