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从“天下”到“大一统”(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社会科学战线》 程妮娜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西嵨定生『西嶋定生東ァジア史諭集』第3卷「東ァジァ世界と册封體制」東京:岩波書店、2002;黄枝连:《亚洲的华夷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东亚的礼义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朝鲜王朝与满清王朝的关系形态论》,载《天朝礼治体系研究》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4、1995年;滨下武志『朝贡システムと近代ァジァ』東京:岩波书店、1997;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虞和平校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②西嶋定生『東アジァ世界とと册封體制』東京:岩波書店、2002;堀敏一『中国と古代東アヅア世界』東京:岩波書店、1993;金子修—:《册封体制论与北亚细亚·中亚细亚》,《唐史论丛》第10辑,2008年。
    ③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世界哲学》2003年第5期;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韩东育:《关于前近代东亚体系中的伦理问题》,《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刘再起、徐彦明:《宗藩体系下的中国外交思想与“和”》,《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
    ④如,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田继周等:《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这里只列举几种著作,还有大量的相关著作与论文。
    ⑤还有学者把古代中央王朝与边疆政权的关系称为“宗藩关系”,参见陈金生:《试论质子在加强宗藩关系中的作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宗藩关系”源于西周封建诸王,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秦汉以后,史籍中记载的“宗藩”通常指皇帝分封的诸王,直到明朝仍是如此。到了清代,“宗藩”一词开始具有宗主国与藩属部、藩属国的含义。近年学界出现一些关于“宗藩体制”或“宗藩关系”的研究,大多数是用于阐述清朝与朝鲜、琉球、缅甸、越南等东亚属国的关系。
    ⑥刘志扬、李大龙:《“藩属”与“宗藩”辨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关于藩属体制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⑦《论语注疏》卷12《颜渊》,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03页上栏。
    ⑧焦循:《孟子正义》卷1《梁惠王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54页。
    ⑨《尚书正义》卷6《禹贡》,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页;《国语》卷1《周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页;《周礼注疏》卷33《夏官司马·职方氏》、卷37《秋官司寇第五·大行人》,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863中栏、892页上栏、中栏。
    ⑩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11)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33页。
    (12)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93页。
    (13)《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隐公元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196页上栏、下栏,2199页下栏。
    (14)《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8“隐公十五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297页中栏。
    (15)《汉书》卷56《董仲舒传》。
    (16)《史记》卷30《平淮书》。
    (17)《汉书》卷56《董仲舒传》。
    (18)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19)《三国志》卷47《吴书·孙权传》。
    (20)《三国志》卷28《钟会传》。
    (21)《晋书》卷56《孙楚传》。
    (22)崔鸿:《十六国春秋》卷1《前赵录一》,湖北官署处重刊,光绪十二年六月,第56页。
    (23)《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
    (2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9“文帝黄初二年三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187页。
    (25)《明太祖实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225页。
    (26)《明太宗实录》卷104“永乐八年五月丙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351页。
    (27)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28)《明太祖实录》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642页。
    (29)《明宪宗实录》卷34“成化二年九月戊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678页。
    (30)《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乙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110页。
    (31)《明史》卷63《乐志三·乐章二》。
    (32)《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0“僖公四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249页中栏。
    (33)《春秋左传正义》卷56“定公十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148页上栏。
    (34)《春秋左传正义》卷11“闵公元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786页上栏。
    (35)《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隐公元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200页中栏
    (36)《春秋左传正义》卷26“成公四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901页中栏
    (37)《论语注疏》卷12《颜渊》,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03页上栏
    (38)王先谦:《荀子集解》卷10《议兵篇第十五》,载《诸子集成》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185页。
    (39)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124页。
    (40)王先谦:《荀子集解》卷12《正论》,载《诸子集成》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20页
    (41)《史记》卷115《朝鲜列传》,满,即卫满,为朝鲜王。
    (42)《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
    (43)《史记》卷113《南越列传》。
    (44)《汉书》卷48《贾谊传》。
    (45)《史记》卷117《司马相如传》。
    (46)程妮娜:《汉魏晋时期东部鲜卑朝贡制度研究》,《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4期。
    (47)吴兢:《贞观政要》卷5《孝友第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2页。
    (4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7“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条、卷198“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15-6216、6247页。
    (49)《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丙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404页。
    (50)《明太宗实录》卷183“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970页。
    (51)吴兢:《贞观政要》卷9《安边第三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4-276页。
    (5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贞观四年四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75-6076页。
    (53)马驰、马文军:《唐代羁縻府州与中央关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4)《明宣宗实录》卷38“宣德三年二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951页。
    (55)《明英宗实录》卷147“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2892页。
    (56)《辽史》卷21《道宗纪》。
    (5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42引张棣《正隆事迹记》云,此诗为蔡圭所作,参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741页。宋人李心传认为此诗为海陵王完颜亮作,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67页。学界一般采用后说。
    (58)《元史》卷69《礼乐三》。
    (59)《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丙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401页。
    (60)程尼娜:《辽朝黑龙江流域属国、属部朝贡活动研究》,《求是学刊》2012年第1期。
    (61)《论语注疏》卷12《颜渊》、卷15《卫灵公》、卷16《季氏》,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04页下栏、2505页上栏、2518页中栏、下栏、2520页下栏。
    (62)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63)董仲舒:《春秋繁录》卷8《仁义法》,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6-307、308、309页。
    (64)《春秋左传正义》卷13“僖公七年”,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798页下栏;《汉书》卷95《赞》颜师古注。
    (65)《贾谊新书》卷4《匈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30页下栏。
    (66)《论语注疏》卷4《里仁》,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471页下栏。
    (67)《礼记正义》卷52《中庸第三十一》,载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630页上栏。
    (68)《后汉书》卷86《南蛮传·莋都》。
    (69)《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
    (70)《后汉书》卷45《袁安传》。
    (71)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降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304页。
    (72)《旧唐书》卷199下《契丹传》。
    (73)《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74)《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史臣曰》。
    (75)《明太祖实录》卷76“洪武五年十一月辛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406页。
    (76)《明宣宗实录》卷38“宣德三年二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951-952页。
    (77)《明宪宗实录》卷35“成化二年十月甲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698页。
    (78)《明宣宗实录》卷82“宣德六年八月癸丑”条、卷93“宣德七年七月丁巳”条、卷100“宣德八年三月己巳”条、卷103“宣德八年六月乙丑与丁丑”条、卷110“宣德九年四月己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902、2110、2246、2311、2317、2461页。
    (79)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80)《汉书》卷94下《匈奴传》。
    (81)以上引文,均见《汉书》卷64上《严助传》。
    (82)《汉书》卷64上《严助传》。
    (83)《汉书》卷64上《严助传》。
    (84)《汉书》卷94下《匈奴传》。
    (85)《汉书》卷100下《叙传下》。
    (86)《晋书》卷97《夫余传》。
    (87)《明宣宗实录》卷38“宣德三年二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952页。
    (88)《明宣宗实录》卷58“宣德四年九月丙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1373页。
    (89)《汉书》卷49《晁错传》。
    (90)《后汉书》卷47《班超传》。
    (91)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516页。
    (92)《后汉书》卷47《班超传》。
    (93)《后汉书》卷20《祭肜传》。
    (94)《后汉书》卷47《班超传》。
    (95)《辽史》卷33《营卫志》。
    (96)《金史》卷95《董师中传》;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4页。
    (97)《辽史》卷2《太祖纪》。
    (98)《辽史》卷4《太宗纪》。
    (99)《辽史》卷103《萧韩家奴传》。。
    (100)《辽史》卷16《圣宗纪》。
    (101)《辽史》卷36《兵卫志下》。
    (102)《金史》卷2《太祖纪》。
    (103)《金史》卷67《奚王回里保传》。
    (104)《金史》卷93《宗浩传》。
    (105)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5《札剌尔公神道碑》,载《四部丛刊》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初次影印本,第22b-23a页。
    (106)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卷1,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107)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卷4,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72-373页。
    (108)《清太宗实录》卷65“崇德八年十月丁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911页。
    (109)《清太宗实录》卷51“崇德五年五月戊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687页。
    (110)关于古代“大一统”思想的研究,目前学界多从王朝统一时期与分裂时期的角度进行讨论,本文关注的则是郡县地区与边疆地区的“大一统”关系。。
    (111)程尼娜:《羁縻与外交:中国古代王朝内外两种朝贡体系——以古代东北亚地区为中心》,《史学集刊》2014年第4期。
    (112)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
    (113)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114)李宝俊、刘波:《“朝贡—册封”秩序论析》,《外交评论》2011年第2期。
    (115)《明宪宗实录》卷266“成化二十一年五月戊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年校印本、第4503页。
    (116)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117)陈志刚:《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