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东耕”源出“汉家故事”考实 “南耕”系统而外便是“东耕”系统,前述东汉、西晋及唐,皆言“东耕”,当属此系。“东耕”系统以《汉旧仪》、《汉官仪》所载“春始东耕于藉田”(78)、“天子东耕”(79),《白虎通》“耕于东郊”(80)和自西汉以降历代正史所记“古典有天子东耕仪”(81)为主体,汉以降的诗颂文章亦属此系,如梁武帝《籍田诗》(82)、梁元帝《庆东耕启》及《祭东耕文》(83)、颜延之《侍东耕诗》、谢庄《侍东耕诗》、岑文本《籍田颂》(84)等。在史料记载上,“东耕”系远胜“南耕”,且记载“东耕”系的史料时间多在汉后。其数量庞大,又见诸正史,则可说明自汉之后东耕耤田礼在“礼”的经学、典章制度设计及施行方面是占主体、正统地位的。 《汉官仪》与《白虎通》“东耕”前已论,于此观卫宏书,其于《汉旧仪补遗卷下》言:“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皇帝亲执耒耜而耕”(85);《汉官旧仪·补遗》:“先农,[即]神农炎帝也。”(86)宏主要活动于汉光武时,“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87),其所记乃西汉事,则西汉时皇帝耕耤当是“东耕”,保守言之,至少西京时当有“东耕”之雏形了。详考西汉耕耤礼可知文、景时便行耤田礼,武帝亦有“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的记载,(88)但皆未言方位。姜波以为文帝“耕籍的地点在长安城东郊”,未言依据,值得商榷;王健则依据上引《礼记·祭统》文言:“籍田设置在长安城的南郊”,是未能明晰“南耕”与“东耕”的时间差别。《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载武帝时爰叔答帝姑馆陶公主近幸董偃避祸之策云:“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淳注曰:“其间虽有地,皆有萩竹籍田,无可作宿观也。”又曰:“窦太主园在长门。长门在长安城东南。园可以为宿馆处所,故献之。”师古于献长门园以为帝耤田休息的观点与如同。观此可推断武帝时耤田当在长安城东南。(89)又有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二月“钩盾弄田”事,此法不见于其他皇帝记载,应劭曰:“时帝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也。”臣瓒云:“《西京故事》弄田在未央宫中。”(90)应劭《汉官仪》有专论天子耕耤礼章,应氏谙熟此道,所言当近史实;后世史家亦多同其见解,(91)故可认为昭帝钩盾弄田当是幼帝即位下的权宜之制,非可作为耤田“地点也被挪到未央宫”(92)推断的史料依据。后“六年春正月,上(昭帝)耕于上林”。按昭帝于春正月耕,符合耕耤礼举行的时间,(93)且此时昭帝即位已长,具备行礼的资格;又据王仲殊《西汉的都城(长安)》“汉长安城的东南面至西南面的广大地区都在它(按即上林)的范围之中”(94),结合武帝时期的耤田方位,当在东南为是。则西汉“东耕”耤田方位在长安东南。 目下所见基本可以证实两汉耕耤方位在东南,为“东耕”系,然“东耕”系统是否必以西汉为最早,仍需在时间方面进行排除:“南耕”为“宗周旧制”,行于战国中期及此前,故西汉时出现“东耕”,要确知其是否为最早,当明晰战国末至秦是否行耕耤礼及其方位。战国末期战乱频仍,兼并不断,加之史料无多,暂置不论;于下考析秦是否躬行耤田。宋王禹偁言:“自周德下衰,礼文残缺。故宣王之时,有虢公之谏;秦皇定霸,鲜克由礼。汉祖龙兴,日不暇给,孝文孝景始复行焉。”(95)认为秦及汉孝文之前当是耤田礼的空白期。《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则记载了相反的观点:“是礼也(耕耤礼)……秦汉以来此礼虽讲,或者谓《月令》所载天子躬耕帝藉之事,秦人之礼也”(96),则此史料举出有人认为《月令》所载天子躬耕帝藉事是秦人之礼。目前未见关于秦帝国耤田的考古证据,无从论断孰是。里耶秦简可见秦有与耕耤极为相关的祭先农之礼。(97)但由于“祠先农”仪式与“耕耤礼”存在差别,学界对先农与稷是否为一回事尚存较大争议,(98)遑论“祠先农”仪式是否如汉代一般同耕耤礼一同进行,且里耶为秦帝国一行政区,与中央天子所行礼仪不可等量推定。若据《古今图书集成》引说,则战国末至汉初当是“东耕”代替“南耕”的过渡阶段,而《月令》所记受阴阳五行思想支配的耕耤仪式必是在战国末期阴阳五行思想成熟之后记入典籍的,从理论层面而言,秦似当为“南耕”转变为“东耕”的过渡阶段。但无文献及考古证明,阙疑待解。故目下言之,西汉为“东耕”一系之源,当亦可行。 孙希旦云:“汉人采辑古制,盖将自为一代之典,其所采以周制为主,而亦或杂有前代之法,又有其所自为损益,不纯用古法者。”(99)在天子/皇帝耕耤礼之耤田方位上汉人顺和阴阳五行学说融合之趋势,并不取《礼记·祭统》所言宗周“南耕”之制,亦不纯取诸侯耕于东郊之礼,而是“杂有前代之法,又有其所自为损益”,创立“东耕”一系,耕作之方位实在东南。两汉立国逾四百载,其制度于后世影响甚大。然于“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的秦帝国之后,“宗周旧制”仍有相当之号召力与吸引力,王莽宗周复古是为一例,宇文周准周建国、拓跋魏开国建制亦多依本《周礼》、《礼记》,(100)凸显出周制、《周礼》于少数民族政权争取自身正统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故源出“宗周旧制”的“南耕”一系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当潜藏历史之间,静待后人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