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专门史与整体史 >

从仪式到抗议:近代西欧的“大声喧闹”(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陆启宏 参加讨论

    
    Charivari(大声喧闹)是指敲击壶、锅、碟等形成的不和谐的喧闹声,通常用以表达对违犯了某些共同体行为准则的人的嘲笑或敌意。这是一个法语词汇,在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中将其定义为:“用碟、釜、盆等等在第二或第三次结婚者或年龄悬殊的结婚者的门前于新婚之夜弄出嘲笑性的喧闹声”。⑤可见,这种仪式在法国主要是针对再婚或其他不适宜的婚姻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敏锐地指出,Charivari是“以法国为中心的”,这种仪式用于形容其他国家的情况并不十分合适。⑥但是我们认为,尽管大声喧闹在欧洲各国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的元素是相同的,用Charivari来总称这一仪式仍是适宜的。在英国,表示大声喧闹的词有“喧闹音乐”(rough music)、“斯基明顿”(skimmington,主要在英格兰西南部使用)和“骑木棍”(riding the stang,主要在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地区使用)等。
    对于大声喧闹的起源并不十分清楚,但无疑在近代西欧十分兴盛。这一仪式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
    (1)喧闹音乐。在英国,rough music这一词汇自17世纪末以来就用来描绘大声喧闹这一仪式。正如这一名称所显示的,这一仪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喧闹声。在《牛津英语辞典》提供的早期例子中,产生这些喧闹音乐(rough music)的器具包括:钳子、铲子(1708年);铲子(1770年);炖锅、煎锅、拨火棍、切肉刀、牛角(1796年)。这是一种“反音乐”(anti-music),它“不仅象征了由仪式受害者(嘲讽的对象)造成的不一致和不和谐,同时也象征了公共嘲讽的刺耳声响”。⑦有时,人们还吟唱一些“小夜曲”,以“宣叙调”的形式出现,多为即兴创作,这些民谣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嘲讽的手段。⑧
    (2)游行队列。在1796年的一本辞典中,就明确指出喧闹音乐是伴随着游行队列的。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的解释,“斯基明顿”就是指“用以嘲讽遭到虐待或不忠诚夫妇的游行队列”。
    (3)仪式性的表演。在仪式中,受害者(嘲讽的对象)通常会骑在一根木棍上或一头驴上(通常是倒骑在驴上),有时并不是受害者本人,而是由他人来扮演的或是用模拟像来代替。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的解释,“斯基明顿”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在游行队列中扮演遭到虐待的丈夫或悍妇的男女”。在有些地方,并不骑任何东西,而是焚烧受害者的模拟像。
    正如爱德华·汤普森所指出的,大声喧闹仪式“有许多变体,并允许多种多样的即兴创作、发明和乔装改扮”。⑨因此,在上述的几个要素中,第一、第二个要素是必需的。这两个要素与近代西欧的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节日的因素通常也包括游行队列、喧闹音乐、模拟像以及穿异性服装等。而第三个要素则有着各种各样的变体,它主要是为了突出仪式的目的,表明嘲讽的主题。甚至在个别例子中,并不含有这一要素。例如,1637年,英格兰贝克郡的芬汉姆(Fernham)的一次针对通奸的大声喧闹仪式中就只有喧闹音乐和游行队列,人们“敲打香料研钵、盘子和蜡烛架,制造出喧闹声”。⑩
    在英国,大声喧闹仪式被称为“斯基明顿”或“骑木棍”,其中通常有骑驴这一元素,有时则是用骑木棍来代替。在英格兰威尔特郡北部地区,一般的“斯基明顿”仪式如下:人们聚集在仪式受害者(违反社区道德的人)屋前,拿着壶和锅,连续三个晚上演奏小夜曲;然后间歇三天,之后再连续三天重复喧闹音乐——一共是九天;在最后一天受害者的模拟像被焚烧。(11)例如,1618年,在英国卡恩(Calne)的“斯基明顿”仪式中:
    三四百人拿着枪和其他武器,一个人坐在一匹马上,他头戴白色睡帽,耳朵上挂着两个闪闪发光的角,下巴上戴着用鹿尾做的假胡须,衣服外还穿着一件罩衫。……队伍来到受害者的屋子前,枪手放枪,笛子和号角声响起,以及牛铃和其他铃铛,还有公羊角和雄鹿角等。(12)
    又如,1626年在英国马登(Marden)的一场大声喧闹仪式中:
    [游行队列]无序地穿过马登城,人们拿着枪、鼓、煤耙、炉柄以及棍棒,两个年轻人坐在马背上,其中一个穿着女性的服装;当他们来到受害者的门外,声称这是“斯基明顿”,他们嘲弄地、胡乱地敲锣打鼓和放枪。(13)
    大声喧闹仪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它针对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列举了大声喧闹仪式所针对的诸种情况:夫妇年龄差异很大的婚姻;鳏夫再婚;被妻子殴打的丈夫;拒绝名声良好的求婚者,接受富翁、老翁或外国人求婚的姑娘;自甘堕落的放荡姑娘;未婚先孕的未婚妻;贪钱而向一个女人“出卖自己”的男青年;犯私通罪的已婚女子;把一个有妇之夫当情人的姑娘;怕老婆的丈夫;不尊重血缘禁忌的婚姻。(14)
    我们可以将大声喧闹仪式所针对的情况主要归纳为三类:再婚(尤指老鳏夫与青年女子的再婚)、家内暴力(妻子打丈夫或丈夫打妻子)和通奸(尤指让丈夫戴绿帽子的妻子)。维奥莱特·奥尔福德(Violet Alford)将她掌握的250例大声喧闹仪式所针对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分布如下:再婚(77例,30.8%)、打丈夫(49例,19.6%)、通奸(35例,14%)、新婚(24例,9.6%)、其他(65例,26%)。(15)
    再婚是大声喧闹仪式最主要的嘲讽对象。社区里的年轻人“戴着面具,拿着壶、手鼓、铃、拨浪鼓和喇叭等,在受害者的房屋前制造出喧闹声,直到对方支付罚金他们才罢手”。(16)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根据福蒂-博利厄(Fortier-Beaulieu)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所考察的情形中有92.5%属于年龄或财富悬殊、双双年迈或者寡鳏期间行为不轨者的再婚”,因此大声喧闹的目的在于“报复正在使年轻姑娘或小伙子中失去了一个单身汉或独身女的鳏夫或寡妇”。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喧闹声的功能是“引起人注意一个组合序列之展开中的反常”,他进一步解释道:“这序列的两个项处于一种分离状态,相关联地,其中一个项与另外一个项发生结合,尽管后者是这序列以外的”,在大声喧闹仪式中即指“两个因其在正常婚配网络中的地位而真正应当结合的人结果却相分离”。(17)
    英国的大声喧闹仪式并不针对再婚,而主要是针对通奸和家内暴力的情况。但是针对不忠的妻子和打丈夫的妻子的大声喧闹仪式是不同的。前者通常由一位戴着角和面具的人带领的游行队列,伴随着喧闹声,但一般没有仪式性的表演。但后者,在游行队列之外,通常还有仪式性的表演:由招募的邻居代替犯过错的夫妻;“丈夫”倒着骑在马或驴上,手持纺杆,而“妻子”(通常是一位身着女装的男性)则用长柄勺打他。(18)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1884)中描写了一次大声喧闹仪式(skimmity-ride),这是“古老风俗,要是一个人的老婆对不住他,人们就会闹一场”:
    两个人像,骑在驴背上,他们的胳膊肘绑在了一起!女的冲着驴头,男的冲着驴尾。……男的穿着蓝外套,打着卡司米绑腿,黑乎乎的络腮胡,红脸膛。这是个假人形,还有假面具。……(女的)光着脖子,头发上扎了带子,头后边插着压发梳。她穿着深褐色的绸衣,白袜子,花鞋。……锣钹、钳子、小手鼓、六弦琴、老式提琴、笙笛、喇叭、公羊角和各种古老玩意儿混合成的喧闹声。(19)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大声喧闹仪式的基本要素,正如女受害人露茜塔自己所说的:“游行—丑闻—我的模拟像,还有他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