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周作人:《路吉阿诺斯对话集》(下),第649页。 (58)Plutarch,That Epicurus Actually Makes A Pleasant Life Impossible,1089.F-1090.A,in Plutarch,Moralia,Vol.XIV,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p.39. (59)Plutarch,The Stoics Talk More Paradoxically Than the Poets,1057.F,in Plutarch,Moralia,Vol.XIII,Part II,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p.613. (60)Plutarch,The Stoics Talk More Paradoxically Than the Poets,1058.C,in Plutarch,Moralia,Vol.XIII,Part II,p.617. (61)Plutarch,The Stoics Talk More Paradoxically Than the Poets,1058.C,in Plutarch,Moralia,Vol.XIII,Part II,p.619. (62)Lucian,The Double Indictment,11,in Lucian,Lucian,Vol.III,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1,pp.103-105. (63)[古罗马]琉善著,罗念生等译:《琉善哲学文选》,第21页。 (64)Plato,Symposium,201 C,in Plato,Lysis,Symposium,Gorgias,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5,p.173. (65)[俄]科瓦略夫著,王以铸译:《古代罗马史》,第735页。 (66) Lucian,A Professor of Public Speaking,Preface,in Lucian,Lucian,Vol.IV,p.133. (67)Lucian,A Professor of Public Speaking,22,in Lucian,Lucian,Vol.IV,pp.163-165. (68)此人是《智者传》(Lives of the Sophists)的作者,是公元3世纪早期的雅典诡辩家。斐洛斯特拉图斯约于公元170年出生于希腊利姆诺斯岛(Lemnos),在雅典先后师从于普洛克勒斯(Proclus)、希波德势穆斯(Hippodromus)和安提巴特(Antipater),后又在以弗所(Ephesus)跟随年迈的达米亚努斯(Damianus)学习。 (69)[英]安德森著,罗卫平译:《第二代智术师——罗马帝国的文化现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70)[英]安德森著,罗卫平译:《第二代智术师——罗马帝国的文化现象》,第107页。 (71)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6页。 (72)[英]安德森著,罗卫平译:《第二代智术师——罗马帝国的文化现象》,第80页。 (73)弗隆托是与琉善同时代的人,曾是马尔库斯·奥勒留和卢奇乌斯·维鲁斯两位元首的老师。 (74)[英]安德森著,罗卫平译:《第二代智术师——罗马帝国的文化现象》,第161页。 (75)[英]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上),第56-57页。 (76)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71页。 (77)关于琉善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在的时代,此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琉善的作品不过是对哲学迂腐教条的宣传,或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但也有很多的学者主张琉善的作品根植于2世纪罗马现实,是对罗马社会实际情况的反映和批判。在主张琉善作品根植于社会现实的阵营中,巴里·鲍尔温是重要代表。鲍尔温在其1961年的论文《社会讽刺家琉善》(B.Baldwin,"Lucian as Social Satirist," The Classical Quarterly,Vol.11(1961),pp.199-208)和1973年的专著《琉善研究》(B.Baldwin,Studies in Lucian,Toronto:A.M.Hakkert Ltd.,1973)中都论证了琉善作品与其所在社会的关系。在鲍尔温之前,罗斯托夫采夫(M.I.Rostovtzeff)已经提出了琉善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参见Rostovtzeff,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2nd edition revised by P.M.Fras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p.621,n.45,转引自B.Baldwin,"Lucian as Social Satirist," p.199。随后邦佩尔(Bompaire)在研究此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与罗斯托夫采夫相反。邦佩尔认为琉善的作品完全脱离当时的生活,没有探讨其所在的社会,而是主要关注于希腊文化传统。鲍尔温坚决反对邦佩尔的结论,于是写下《社会讽刺家琉善》。《社会讽刺家琉善》是首篇通过整理和研究琉善的主要作品、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鲍尔温在文中批评了邦佩尔的观点,主张每一位作者都受到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像琉善这样的讽刺家。琼斯的《琉善笔下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与鲍尔温的主张一致。其论述重点在于强调琉善讽刺文章对其所在时代的攻击,反击那些称琉善是“鞭策死马的书呆子”的说法。这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琉善作品的性质,认为琉善深刻地反映了其所处社会的风貌。鲍尔索克在《罗马帝国的希腊智者》(G.W.Bowersock,Greek Sophists in the Rman Empi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一书中也多次表示琉善的作品是对其所在时代的反映。 (78)Aelius Aristides,The Roman Oration,Philadelphia: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53. (79)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24页。 (80)杨共乐:《罗马史纲要》,第241页。 (81)[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3页。 (82)“共和国和王国的君主应该维系他们所保有的宗教信仰的基础。如果这么做了,他们将会轻而易举就能维系共和国的宗教情操,随之而来的是敦厚的民情与团结的精神。”参见[意]马基雅维里著,吕健忠译:《论李维罗马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52页。“服从‘神’、敬畏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罗马公民和国家、法律、命令的高度统一,保证了罗马公民行为上的高度一致。”参见杨共乐:《早期罗马宗教传统的特点》,《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是宗教维持了罗马国家的凝聚力。”参见Polybius,The Histories,VI.56.7-8,in Polybius,The Histories,Vol.III,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3,p.395。 (83)“如果详细考察一下‘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由来,不难发现‘知识分子’的含义在今天的西方主要是指‘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整个社会基本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理性)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价值标准去批判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他又努力使这些价值在社会前进中得以实现,因此,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是重大的,而且也是长远的。”参见汪振军:《公共领域、舆论监督与公共知识分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构成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守护者,尤其代表着弱势的、不为重视的群体的利益。”参见黄玉:《知识分子与国家:对立、依附与融合》,《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 (84)在琉善的作品《云上人》中,墨尼波斯听到的世人对宙斯的祈祷,就是对当时罗马人道德滑坡、贪财贱义的反映。参见[古罗马]琉善著,罗念生等译:《琉善哲学文选》,第1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