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丹德拉黄道图的仪式环境 诺索斯基总结出古埃及黄道图的一些图像提示: 1.图像有两个层次,主要图像及次要辅助提示性的图像,辅助性的图像以在船上、在蛇上或者在纸草、柱子上等来标识; 2.以星星来标识可以看得见的星体,以日轮标识看不见的[4]102-105。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对照丹德拉圆形和长形黄道图,我们发现两点: 1.圆形黄道图的图像并没有严格按照同心圆的结构布置画面,中间的图像没有按照由外及内的层次安排; 2.36旬星环绕着圆形黄道图,而在长形黄道图中,它们每3颗一组穿插进12宫及行星等的图像中; 3.圆形黄道图外环的36旬星的排列有稀有密,是根据长形黄道图的顺序来与里面的十二宫图像对应; 4.在长形黄道图中出现了刺杀公牛的画面,公牛没有前腿;而圆形黄道图中出现的是公牛前腿,没有持矛人;长形黄道图有无头人的形象,圆形黄道图中则是无头动物。长形黄道图在秋分位置出现长方形中的环形蛇,而圆形黄道图则是坐在椅子上的女子手托婴儿。 对比之下,长形黄道图更像是详细的说明,或者说是选择性的答案,圆形黄道图则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学习天文知识的辅助。那么,为何只有托勒密时期的神庙中才出现这种传授天文知识的“模型”呢? 除了黄道图上之外,36旬星以及夜晚12小时的名称,在丹德拉顶层的奥塞里斯祠堂几次出现,配合着关于仪式内容的图像及文字说明。下面通过对丹德拉“荷阿克节”的介绍,分析其中时间概念的表达和运用。 现存的丹德拉神庙建于公元前52年,到公元前47年举行了完工庆典。是供奉女神哈托尔的,与南方艾德福的荷鲁斯神庙遥遥相对。神话中,哈托尔是荷鲁斯的配偶,每年历时15天的“美丽相会之节”,哈托尔神像要到60公里外的艾德富与荷鲁斯“相会”,是当时的盛会。哈托尔神庙顶层的奥塞里斯祠堂,保存了最为完整的纪念奥塞里斯复活的“荷阿克节”的图像和铭文。 在古埃及语中,“荷阿克节”的意思是“卡在卡之上”,从泛滥季第4个月的第12天开始,延续18天。主要内容是重现奥塞里斯复活的过程。这个仪式在新王国之后逐渐成为最为盛行的仪式,各地的神庙都会举行。具体过程由“谷物奥塞里斯”的制作展开,由祭司用谷物和泥在模具中制作两个完整的奥塞里斯神像,再制作42个碎片,象征神话中奥塞里斯被分解的尸体。这些都放入石制的容器中,每天浇水,直到第22天取出晒干,把碎片拼合包裹起来。其后,要在神庙的圣湖中举行由34个船的船队组成的航行仪式,点燃365盏灯。最后,为完成的谷物奥塞里斯举行“开口仪式”,把去年的谷物奥塞里斯取出,把刚完成的埋葬。再举行“竖起杰德柱”(象征奥塞里斯的脊椎)以及宰杀象征塞特的红色公牛的仪式。整个节日就结束了[2]68-75。 上述过程在奥塞里斯祠堂的六个配殿里细致完整地展现出来:浮雕表现了仪式的全过程,铭文说明每个小时应该念诵的咒语,参与的神祇的名称、对话,置身其间,就如观看一场浩大的神话剧。按照科维利的编号,祠堂分为东1、东2、东3,以及西1、西2、西3,仪式的内容由东1开始,到西1结束。东1配殿系统介绍了“荷阿克节”的日程以及具体要求,包括参与的神祇的名称,所需物品的清单,雕像的制作方法、标准尺寸。 东2配殿的天花板是圆形黄道图所在,这里是制作谷物奥塞里斯、每日浇水、最后拼合的地方,浮雕的内容表现的是女神取种子,众人抬大麦、油膏等场景,最底层有77个神祇保护着这个过程。顶层刻有24小时念诵的咒语,白天12小时的在西侧,夜晚的在东侧。 东3配殿表现的是奥塞里斯的复活,画面中有存放奥塞里斯尸身的圣柜及8位哀悼中的女神,34个船、365盏灯的航行仪式,这个配殿最特别的是天花板的中间开出一个天窗,其内侧四面刻着平躺的奥塞里斯,铭文描述的是太阳神拉与奥塞里斯的结合。每年的春分,阳光直射到奥塞里斯身上,是“复活”的最好象征。天窗东侧的天花板是天空女神努特的身躯,太阳神在其中穿过,头部上方是18颗旬星、猎户座和天狼星,天窗西侧的天花板是另外18颗旬星、五颗行星,以及象征满月前的14天的14个神祇。东3配殿天花板上的天空与东2的黄道图互相呼应,产生浩渺夜空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2]68-75。 西3配殿的主题是制作木乃伊,阿努比斯在制作木乃伊,伊西斯与奈芙西斯在哀哭,还列出了制作木乃伊的各种材料,104护身符等。天花板的西侧是天空女神努特的三个逐渐升高的形象,东侧是14个神祇攀登台阶走向满月的画面,与东3配殿天花板西侧的类似画面对应。 西2配殿是存放谷物奥塞里斯之处,也是举行“开口仪式”的地方,浮雕和铭文大量出现《亡灵书》第144-147及149节的内容,如通往来世的21个通道、7道门、14个土丘等等神话地理方面的内容,以及来世12个小时的名称,每个小时的守护神的名字。 西1配殿是仪式的最高潮,奥塞里斯复活化身为鹰神荷鲁斯,与此同时象征塞特的红牛被宰杀分割,头部奉献给奈芙西斯,其余部分分给7个守门人;这里还有图特手持“保护圣船之书”的画面,确保仪式最后阶段的圣船航行的完成。天花板上是图特守护荷鲁斯之眼、满月及14个神祇的形象[2]68-75。 6间配殿的天花板都有天空、星辰、月亮盈亏的画面,36旬星的名称出现在东2、东3配殿,整个“荷阿克”节日的过程中,时间的概念贯穿始终。此外,大量的地名、神名、诺姆名称,多达上千,每个画面都有对应的铭文,整个祠堂犹如一部浩大的百科全书。 位于东2配殿的圆形黄道12宫浮雕环绕的文字内容是: (诵读的话)“奥塞里斯的高贵灵魂,在月初出现在天空,他的身躯变得年轻,他的名字在天空众神中最为显贵,他拥有全国的权威。天空中的猎户座,每天活着,从不在天空深处消失。你的面容在新月之日复新,你在月亮中是年轻的。塞麦德星(Smd)跟随着你,你以奥塞里斯-猎户星的名义成为众星之主。你的妹妹——闪亮的天狼星掌控你的步伐,驱赶你的敌人。请你把天狼星之年赐予你的儿子,上下埃及之王,永恒的(荷鲁斯)。”[7]175 开篇这句“诵读的话”,已然说明了丹德拉黄道图的仪式功能,其后围绕着奥塞里斯的复活、荷鲁斯诞生的祈祷,完全吻合“荷阿克”节的内容。埃及的黄道12宫图,无关占卜,是古埃及复活仪式的重要环节。 托勒密时期,古埃及文化领域进入了独特的“正典化”阶段,出于“被遗忘的恐惧”,古埃及祭司开始大量整理汇编传统文化的内容,一种方式是把各种文集收藏在特定的图书馆中,如太布图尼斯(Tebtunis)等,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是把神庙当作文化记忆的载体,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刻写在神庙墙上,如各种仪式、节日表、名录等等,正因如此,传统文化的最后壁垒——南部埃及的各大神庙的墙壁上几乎没有留白之处。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才会有丹德拉神庙这种繁琐冗长的仪式记录,上文提到的解释古埃及天文的卡斯伯格纸草,也是这种动机下的作品——该纸草发现于太布图尼斯图书馆,该图书馆即是出于保存传统文化目的建成的。 丹德拉神庙的黄道图,是保存传统知识过程中的产物,古埃及祭司在离开历史舞台之前,把原来口口相传的技艺,费尽心机地表述出来。黄道图展现的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他们相信人与宇宙密切联系着,每个时辰都有着主导的力量,上千的神祇、离奇的神话,蕴含着古埃及人眼中的星辰及其彼此的联系,通过繁琐的仪式,他们过着心灵充实、充满秩序感的生活。 法老时代的古埃及社会一直有着封闭“高级知识”的传统,其中最核心的是来世观念中的“复活”与“再生”,甚至同时代的希腊人也无法了解其真谛。通过黄道12宫图的考证,一方面可以说明古埃及的黄道图传承自本土的旬星观测及宗教仪式,另一方面可以揭示古埃及人的复活观念是在对日月星辰等宇宙现象观测、思考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是个庞大严密的知识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