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改革探索 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据袁宝华回忆,从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经委就开始运作企业改革这件事①。至少在1978年至1980年,改革的焦点一直放在国有企业扩权试点上。整个80年代,政府在国企改革上作了一系列的摸索,先后试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承包制等不同的办法,寻找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途径,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同时,在计划、价格、投资、金融、财政、外贸、物资等领域作了相应变动。 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拾《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是放权的范围扩大了。为调动积极性,邓小平提出了一个经济政策:允许一部分人“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对于以追求平等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政策,首次把利益驱动而不是“革命精神”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承认差距来激励进取,增加财富总量,达到最终惠及全体的目标。这个政策把人们积蓄已久的趋利动机和致富欲望调动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成为经济改革的驱动力。 另一个思想亮点是,对市场作用的重新估计。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②1979年2月22日,李先念在一次会议上说,他同陈云谈过计划与市场的问题。陈云同意“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他还说:“国内要竞争一下。”③3月8日,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种经济④。1979年11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吉布尼等人时也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⑤邓小平讲的与陈云讲的是一个东西,就是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和竞争,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理论模板。不同的是,邓小平的思想更具开放性。 在经济学界,讨论也向前推进了一步。1980年初夏,薛暮桥为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起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这份讨论中的文件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我国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应当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的条件下,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⑥这已经超越了放权让利的界限,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主张。他的话给赵紫阳很大影响,但在决策层未能成为共识。⑦最初的放权让利改革激发出经济活力,也引出了体制摩擦,1979年、1980年连年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980年底,在中央确立经济紧缩政策的背景下,陈云提出“重调整,缓改革”,改革服从调整。由此引发出关于经济改革的第一场争论,“计划取向”的主张在政治上占据上风,“市场取向”的主张受到批评。从总体上看,决策者的改革思路,没有超出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以增加计划经济活力的框框,它的形象比喻就是“鸟笼子”经济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