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文化交流紧密围绕外交活动展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内容、数量、规模上既不同于汉唐至明前期盛世之际的古代中国,也有别于为寻求救亡图存的途径而向西方学习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性,以中国主动吸收和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官方和民间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但民间形式大多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为中国打破西方封锁、树立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交流;外交;不平衡;政府主导 中图分类号:K27;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6-0052-09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新中国的影响、促进国内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论述文化交流的形式和作用,或是侧重某个方面、阶段,或是从中国和某个国家等角度分析文化交流活动,没有从整体上探讨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事实上,分析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不仅对于当代中外关系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登德,历史学博士,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