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用道契“拼”成的外滩地区原貌(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2015年4月24日 任思蕴 参加讨论

    文汇报:复原过程中是否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信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
    周振鹤:就上海的材料而言,有道契,还有后来和道路开辟有关的材料,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全部复原出来。我拼了几个样子出来,我的学生依据这个思路,然后一块块地去复原。当然这只是原则上可行,具体全部地复原,那个工夫是很大的,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很清晰很有条理的,而是经常要借用许多间接的材料来进行比照推断才能够全部复原出来。
    道契里都标明,某个分地块是属于行政区划下面哪个保、哪个图、哪个圩。比如,根据英册第一号道契记载,英商所租第八分地“坐落二十五保三图必字圩土名斗鸡场”。
    这些最基层的、一级一级的保、图、圩的信息,在地方志上是看不出来的,通过道契,我们就能提炼出来。道契的记载自然比地方志要详细很多,我们这次复原的是外滩这块地方,实际上有道契留存下来的地方,都是可以复原出来的。
    外滩地区开埠以前的复原,主要是复原过去的田野景观,当时外滩还没有新建筑、新道路。等到上海开埠,洋人承租了这里的土地,开始修建房子。开埠初期的复原就是复原当时洋人租了哪些地,房子是如何修建,建筑是如何排列的。
    1845年到1870年代这几十年开埠初期的外滩面貌的复原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材料不够,相比于后期可以查阅的各种报纸杂志,我们可以依据的只有道契材料、早期的地图、《行名录》《上海年鉴》等。《行名录》也不能直接用于复原景观的,是商业指南,所以只能结合其他几种材料才能复原初期面貌。到了1880、1890年代,可以使用的材料就多了,可以一间一间房子去进行复原。
    文汇报:1845年公布的第一次《土地章程》已经划定了位于上海城外北郊的租界范围,也确定了土地“永租”的原则,这已经保障了洋人的可以永久租用土地、不会被华人提出退租的权益,而且洋人和本地乡民之间也事实上有了租地行为,既然如此,为何还需要有道契?
    周振鹤:开埠了,洋人可以租地了,私下租地也已经在进行了,看上去洋人的确已经达到目的了。但是,私下租地是会发生问题的,以后有纠纷了怎么办呢?所以必须要有官方的保证。租地的契约要由上海道核查,要加盖一个上海道的章,才能生效。这就相当于让行政机构来保证双方不发生纠纷,而一旦发生纠纷,也可以由这个官方机构来解决。纠纷包括乡民和洋人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也包括洋人和洋人之间关于租地的纠纷。
    文汇报:道契材料还能用来做些什么研究呢?
    周振鹤:很多。比如地价多少,不同的田地,不同的坟地,价格高低不一样,非常有用。但是挖掘这些材料工作量很大,没有人愿意去花这些笨功夫。我们的外滩地区复原也只是利用了其中很少一部分信息而已。
    文汇报:这么多的路、河浜、地块要反映到地图上,进行这样的复原,是否计算机工具和方法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周振鹤:计算机是个技术手段,是用于处理材料的。材料必须足够充分,才能使用计算机手段呈现出有价值的结果。材料如果不充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也很差。很多人以为计算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那是不可能的,垃圾进去垃圾出来,神奇进去神奇出来,计算机只能是在技术层面给我们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