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用道契“拼”成的外滩地区原貌(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2015年4月24日 任思蕴 参加讨论

    文汇报:在外滩租地的洋行是否都是来此经商的?
    周振鹤:并不是。照一般想法洋行是指做生意的机构,但是依据《行名录》(HongList)的记载,洋“行”的意义是扩大了的。只要是洋人的机构都叫行,hong就是“行”的音译。所以事实上并不是《行名录》上的“行”都是做生意的,比如在《行名录》中,也包括了驻沪诸外国领事馆在内。
    文汇报:外滩最早的建筑是不是英国领事馆?
    周振鹤:按照行家的考证,外滩现在还留存的最老的建筑是英国总领事馆的建筑,位于外滩33号内。但现存的这个建筑是英领馆1872年再建的房子。英领馆原来的建筑最迟是在1849年7月落成的,但到了1852年,领馆又被全部推倒重新修建了。1870年英领馆还烧掉过一次,建筑和相关文件都付之一炬,1872年重新建成的官邸就是今日所见。另外,由于上海道台迟迟不肯批准,英领馆直到1867年才正式拿到了道契。
    后来,外滩的所有建筑全部改建过,而且是不止一次的改建。虽然1872年的英领馆是现在外滩最老的建筑。但,并不是外滩地区实际最早租地建房之处,若要因此说此处是“外滩源”,也是不合适的。
    文汇报:除了英国领事馆之外的其他房子后来都改建过?
    周振鹤:对,这也是我们复原工作的另一部分。上海图书馆藏着一张老地图,上面有一幅《外滩,1849》(TheBund,1849)的画,是现在所见最早的反映外滩全景的画,建筑的立面和形式都体现在这张画上面。如果我们只复原外滩的洋行位置、行号,就不够生动,还需要进一步立体化。外滩的建筑,从最初的面貌到现在的面貌,已经变过好几次了,我们想把最初的样子复原出来。这张画正好可以作为参考,但能复原的也只是外部面貌,纵深的样子因为材料有限,无法完全恢复。
    有建筑专家将外滩的建筑总结为四期:大约1845-1880年为殖民地风格,称为Veranda式;1880年到1905年间是历史主义样式,或称为安妮女王样式;1900-1928年的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样式,差不多到1928年左右建成的中国银行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第四期比较短,1925-1937年,是装饰艺术风格(ArtDeco)。
    1937年以后外滩基本就不再新建了,因为已经建满了风格多样的建筑。最早最普遍的是殖民地风格的外廊式建筑,我们现在立体复原的暂时只有1849年的外廊式建筑面貌。过去中国人的房屋最多建到二层,一般不会建到三层,所以看到外滩建两三层的外廊式建筑,就觉得是重楼巍阁了。而且洋人所建房子的形式也与中国传统的房屋形式不同。中国人的房子是没有天花板的,屋顶的样式是硬山顶的,可以看到檩子,看到瓦片。英国领事馆起初设在县城里,下雪天雪就能从屋顶和墙壁之间的缝隙飘进来,英国人叫苦不迭,当时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RobertFortune)就在游记TwoVisits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 and the British Tea Plantations in the Himalaya里抱怨说,下雪天雪花会从窗里飘进来。洋人自己建造的洋楼四壁密封,天气热时,又有个外廊可以遮住太阳,房屋不但高而且舒适。这种房屋样式也不仅在上海有,在东南亚等英国殖民地也都有。
    文汇报记者 任思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