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中央苏区时期的经济封锁与反封锁(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 吴晓荣 参加讨论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得苏区商业萧条,商店大量倒闭。如闽西长汀,原本商业繁荣,大大小小的店铺很多,但1932年后,近“80%的店铺因没有进货无生意可做而停业关门”[16]P169。整个中央苏区内“食盐、土布、煤油、西药等工业品,十分奇缺,价格越来越高”,以至于“有人拿走一粒盐,店主赶过三家店”[14]P344。据毛泽东调查,兴国长冈乡“豆子可以换盐,但盐量大减”,“老少平均每人每天需盐四钱(月十二两),今年七月减少一半只二钱(月六两),十一月三钱多一点(月约十两)。”[17]P16上杭才溪乡:“暴前每人平均每月吃盐一斤,今年十一月每人每月只吃三两二钱。即暴动前五个人的家庭月吃盐五斤者,今年十一月只吃一斤,减少了百分之八十”,盐价,暴前每元十斤,1932年夏涨至每元7斤,“一九三三年每元买一斤,十一月每元仅买得十四两。”[18]P344国民党媒体当时也有诸多类似的报道,并认为“封锁之效果,较军事推进更有力量”[19]P44。
    因为缺盐,苏区军民只好用香干、萝卜水、醋坛水、辣椒干代替食盐煮菜。长期缺盐也导致许多群众身体浮肿,患上各种疾病,甚至丧失生命。一些红军指战员因为盐分摄入不足,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战士们“吃饭时,无盐无油,经常以辣椒和芋头干送饭。日子长了,大家感到力气不足”[20]P158。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主任的黄克诚也指出,由于国民党加紧对中央苏区实行封锁和苏区内“左”倾政策的影响,给红军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吃盐也成了大问题,“当时兄弟部队见面时,能向对方要到一点盐,就是很难得的收获了”[21]P115。
    长期的反“围剿”战争使苏区伤员急剧增加,但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又使苏区医药来源越来越困难,药材奇缺,西药更是没有。在红军医院,因为没有西药,多是用中药治外伤,“洗伤口用甘草水,洗净后,如无红肿,就用玉红膏;如有红肿,就在伤口的周围涂金黄散,伤口上用玉红膏;如还有疼痛,则口服七里散”[14]P184。在红军第一后方医院,“吃的药,大部分是中药丸子,只有少量西药。外科的主要药品有‘油少尔’和碘酒,油少尔是自己用盐和硼酸配制的”[14]P180。苏区不仅药品缺乏,而且医药器材也十分紧缺。“绷带、贴布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绷带被越用越短,就用针线缝接起来,直到实在不能用才丢掉”。有时候,医生只能眼睁睁看着伤员遭受伤痛的折磨而束手无策。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被飞机扔下的炸弹弹片击中,穿过直结肠,嵌在右肠骨上,伤势极为严重。由于苏区医疗条件太差,不能动手术,只能让电动磁铁吸出弹片,可残留的弹片因无法取出,结果引起腹膜炎。因为缺少基本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红军伤病员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经济封锁还给苏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打击,扩大了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一方面外来工业品,如布匹、洋油、洋火、食盐等减少输入,价格日渐高昂;另一方面内地农产品,如纸、木、豆、烟叶、夏布、粮食等销不出去,价格大跌特跌。”[22]P315有些农产品如木材、纸、烟草等,因为苏区内部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非常有限,几乎成了废物。[23]据毛泽东在才溪乡的调查称,煤油暴动前每元能买7斤14两,1933年每元仅能买1斤5两,暴动前58%的人家点煤油灯照明,暴动后由于煤油价高,除了政府机关办公点煤油外,一般居民只能点松明。暴动前棉布每元能买1匹,1932年要1元4毛买1匹,1933年涨至2元2毛1匹。因为布贵,平均每人只能做半套衣服。外来日用品的价格一再上涨,而农产品的价格却一跌再跌。以谷为例,暴动前每担(100斤)10元,1929年2元5角,1930年5元,1932年6元2角,1933年5月10元,10月5元。[24]P348
    另一方面,经济封锁导致苏区现金银元的不足。苏区为购买军民必需品大量出口银元,但中央苏区的主要商品,如大米、纸、木材等却因为封锁不能到国民党地区去出售。所以,中央苏区的银元大量流向国民党统治区。尤其是1933年以后,中央苏区的市场上再也见不到银元了,市场上不得不以物易物,如同回到了没有货币的原始社会。[25]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不足大量发行纸币,又导致通货膨胀,也因此部分推高了物价,使苏区的金融财政状况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此外,过“左”的错误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资短缺的困难。中共认为,除了封锁之外,苏区奸商富农将食盐藏着不卖,从中操纵,贱买贵卖,也是导致食盐价格暴涨的原因。据此提出要“镇压奸商、富农投机操纵,在苏维埃监督之下,强迫其照价将食盐卖给群众。但苏维埃对此必须予以必要的处治,以警戒奸商富农。对于有反革命嫌疑及阴谋的,应无条件的将食盐宣布没收,并严办反革命分子。”[26]P600由于害怕国民党暗探假扮白区商人,进入苏区刺探情报,故对进入苏区的白区商人,地方苏维埃机关往往“任意没收商人货物,以致加以拘捕(如在登贤、会昌)”[27]。随着中共的政策不断“左”倾,对富农奸商的定义过于随意,从而导致商人多不敢在苏区做生意。物资匮乏,也导致部分士兵及民众逃往白区。“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很多都陆续地跑出苏区,到国民党那边去投亲靠友。”[28]P156被陈诚第三路军获俘的红五军团十三师指导员刘子祥供称“匪军粮食食盐均甚缺乏,众心动摇,多思投诚,恨无机可乘”。[29]为防止苏区民众逃往白区,部分苏区禁止民众出口产品到白区,换回食盐或布匹。许多地方(如万泰、杨殷等县)在“加紧赤色戒严”、“防止群众逃跑”的借口之下,阻止或禁绝进出口[27],这无疑使苏区的盐荒雪上加霜。
    可以说,能否解决物资匮乏问题,关系到苏区内部的稳定及民众对革命的支持。解决食盐等物资匮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