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尽管为了解决物质短缺问题,苏维埃政府实施了很多办法,发展工业,加强对外贸易,寻找替代品开展自救,但是,苏区物质缺乏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尤其在1934年以后更加严重。严密的封锁还使苏区粮食、夏布、火油等物资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红军作战。毫无疑问,国民党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措施的强化和改进,使得一直存在的敌强我弱态势进一步扩展和强化,加剧了苏区应对的困境,形成了对苏区的强大压力。从形式上看,国共双方这时都在实行全社会的总动员,各以其所掌控的全社会资源相对抗,但比较而言,中共和苏区无论是从地域范围还是资源占有上说,与国民党都不是处在相同相等的位置,更何况在国民党压缩着苏区资源的同时,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长期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苏区的劣势进一步凸显。正是多种因素的作用,使红军终未能打破“围剿”。长征一方面是要避开国民党毁灭性的军事打击需要,同时也是从资源几近枯竭的中央苏区向外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的被迫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Z].内部资料,198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大公报[N].1934年12月18日. [4]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下册[Z].内部资料,1934. [5]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1907-1949)[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8.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档案史料选编[Z].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南昌行营.军政旬刊:第1期[J].1933. [8]修正剿匪区内食盐火油公卖办法[R].江西省政府公报:第65期. [9]万年县封锁“匪区”经济办法[N].江西民国日报,1932年8月31日. [10]熊式辉.在全省清匪会议闭幕式上的演词[N].江西民国日报,1932年5月20日. [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训令政字第1680号[R].江西省档案馆藏:原件,纸质.1933. [12]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指令政字第1671号[R].江西省档案馆藏:原件,纸质.1933. [13]南昌行营改组就绪[N].申报,1933年10月23日. [14]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