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中共与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关系(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 松丹铃 参加讨论

    注释: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陈播:《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诞生、成长与发展》,《当代电影》1991年第4期,第4~13页;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等等。 
    ②萧知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神话》,香港《二十一世纪》2007年10月号,第42~52页。 
    ③孙健三:《中国早期教育电影的辉煌一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03~106页。 
      ④参见拙文:《教育电影还是左翼电影: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研究再反思》,《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1期,第126~142页。 
    ⑤《鲁涤平关于挽救电影艺术为中共宣传呈》(附《电影艺术与共产党》)(1933年4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第383—384页。 
    ⑥《黄绍竑、王世杰致行政院呈》(1933年12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第350~351页。按:此条资料中教内电检会禁映的两部鼓吹阶级斗争影片的名单及其出品公司与《教育、内政部检查工作总报告》中附录的“禁演国产影片一览表”与“禁演外国影片一览表”(1931年6月15日~1934年2月20日)稍有出入:前者为华电影片公司出品的《摧残》(国产)和联星影片公司摄制的《歧路》(外国)等两部,后者为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出路》(国产)、金钟影片公司拍摄的《摧残》(国产)和联星影片公司制作的《出路》(外国)等三部。参见《禁演国产影片一览表》(1931.6~1934.2),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第1~4页(文内)。 
    ⑦“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的性质不明,可能是黄埔系的核心组织蓝衣社所扮演,也可能是党务系统所组织。《艺华影片公司被“影界铲共同志会”捣毁》(《大美晚报》1933年11月13日)称“艺华事件”中的“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身穿蓝布短衫裤,实为蓝衣社的装束。而1933年正是蓝衣社向上海进军的年代,试图在上海与CC系争夺报刊、电影、新闻等文化事业的审查控制权。两相契舍,似表明“铲共同志会”为蓝衣社成员组织。但其时蓝衣社锋芒毕露,已成为国民党恐怖组织的代名词,多被指责为恐怖行为的幕后指使者,因此“艺华事件”中的“蓝衣”背后的真相,并不一定指“蓝衣社”,也可能是CC系。参见鲁迅《〈准风月谈〉后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第40页;[美]魏斐德:《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梁禾译,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10页。 
    ⑧《大美晚报》1933年11月13日、11月16日,上海影界铲共同志会散发“传单”,转引自鲁迅:《〈准风月谈〉后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第40~41页;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第46页。按:有关铲共同志会指出艺华影片公司制作的“左翼电影”名单,尚有必要说明。1933年11月13日《大美晚报》所载铲共同志会散发的传单仅言及《民族生存》,但《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载教内电检会在辩驳铲共同志会指责其通过“左翼电影”时,提及艺华影片公司制作的《民族生存》、《肉搏》等5部影片,故正文叙述以该报告提及的电影名单为准。 
    ⑨力士:《国片界的又一颗炸弹》,《电声周刊》第3卷第4期,1934年2月2日;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第48页。 
    ⑩《三十年代上海左翼电影界活动情况史料一则》,《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3期,第26页。 
    (11)“主要演员”一栏,参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下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1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81~290页。 
    (13)夏衍:《懒寻旧梦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28页。 
    (14)“左翼影人”的具体名单,参见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34页;阳翰笙:《泥泞中的战斗——影事回忆录》,《电影艺术》1986年第1期,第59页。 
    (15)其中有两部“左翼电影”编剧重复计算:艺华影片公司的《风云儿女》(田汉、夏衍共同编剧)和明星影片公司的《盐潮》(郑伯奇、阿英共同编剧)。 
    (16)其中有两部“左翼电影”演员重复计算:艺华影片公司的《风云儿女》(袁牧之和王人美共同主演)和《人之初》(胡萍和魏鹤龄共同出演)。 
    (17)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71~272页;阳翰笙:《泥泞中的战斗——影事回忆录》,《电影艺术》1986年第1期,第58~59页。 
    (18)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379页。 
    (19)《鲁涤平关于挽救电影艺术为中共宣传呈》(附《电影艺术与共产党》)(1933年4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第379~386页。 
    (20)“同路人”的具体名单,主要是辨别夏衍、阳翰笙和鲁涤平等人的论述而定。因联华影业公司的导演孙瑜拍摄《天明》、费穆拍摄《城市之夜》、蔡楚生制作《都会的早晨》,并非出于左翼影人的直接争取,而是出于左翼影评影响等因,故在表中不予列出。参见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34页;鲁涤平:《电影艺术与共产党》)(1933年4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第383页;阳翰笙:《泥泞中的战斗——影事回忆录》,《电影艺术》1986年第1期,第59页。 
    (21)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33~234页。 
    (22)鲁涤平:《电影艺术与共产党》(1933年4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3页。按:鲁涤平该文还述及共产党争取了天一影片公司的陈玉梅,但事实并非如此。 
    (23)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07页。 
    (24)哥特(张闻天):《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斗争》第30期,1932年11月3日。 
    (25)有关“左联”刊物的研究,参见左文、毕艳:《论左联期刊的非常态表征》,《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第141~149页;毕艳、左文:《论左联期刊扩充读者的策略》,《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50~55页;等等。 
    (26)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34~235页。 
    (27)Riku:《从意识的批判到技术的检讨》,《现代电影》创刊号,1933年3月1日。 
    (28)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00~201页。 
    (29)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24~225页。 
    (30)夏衍:《懒寻旧梦录》,第234页。 
    (31)夏衍:《中国电影的历史和党的领导》,《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86~87页。 
    (32)夏衍:《我的一些经验教训》,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合编:《论夏衍》,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44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