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决定《元史新编》在宣统年间未能列入“正史”的关键文献,新发现的录副奏折《国史馆总裁孙家鼐等奏为简员校阅故员魏源元史新编已竣呈缴原书并附呈校勘记事》,不仅可以与《随手登记档》、《上谕档》等原始资料相互印证,为清末“钦定正史”这一重要事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细节,纠正某些文献在时间节点上的讹误与疏漏,同时也揭示了隐藏于该事件背后详细的人事关系。本文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档案与其他私人笔记所构成的史事链条,基本上可以完整再现清末“钦定正史”的全过程。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元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的具体经过及其原因,并从侧面说明为何柯劭忞在反对将《元史新编》列入“正史”一事上,难逃后人“瓜田李下”之讥。 关 键 词:《元史新编》 清末“钦定正史” 柯劭忞 鹿传霖 作者简介:王建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国自古重视史学的编纂与流传,其中自汉代以来相继修成、并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钦定的“二十四史”,在中国文献史上尤其占有重要地位。“二十四史”历时千数百年、出于不同作者之手,其间优劣参差,而以明初修成的《元史》成书仓促,质量最为低下。《元史》刊行不久即遭物议,入清后学者更以纠讹重修为志。清初邵远平曾撰《元史类编》四十二卷,晚清李慈铭一度推誉其为“于旧史具有增削,断制亦多审当,采证碑志,俱凿凿可从”①。乾隆年间,又有公推“一代儒宗”的钱大昕计划重修《元史稿》一百卷,成书者虽仅《氏族表》三卷与《艺文志》四卷,但于后世元史研究亦多开创之功。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思想家魏源处乖离之世,有感而发,遂以一己之力,发愤撰著《元史新编》。惜草稿初成,其人即捐尘世,直至半个世纪后的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方由族孙魏光焘请欧阳俌与邹代过二人“伏案数年”,重加整理,勒为九十五卷刊行于世。魏源在日,有仿《新唐书》、《旧唐书》前例并存之意,曾托人代呈,“而期朝廷列为正史,以补《旧元史》之不足”②。嗣以草稿初成,兼之时局变化,魏源旋亦身故,未克实现。至光绪三十一年,魏光焘请人将《元史新编》整理刊行,并复申其族祖魏源遗志,谓“倘当代大君子为加鉴定,上呈乙览,俾得与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同列正史,以传之天下后世”③。不久有翰林院编修袁励准正式上奏,呈请朝廷将《元史新编》列入正史,遂有清末“钦定正史”之举措。这是中国君主专制王朝的最后一次“钦定正史”,于中国文献史的发展不乏象征意义,因而引起学者关注。此事五十年前由王家俭先生首先揭出④,二十多年前再于文中申论⑤,但以资料所限,叙述简略⑥。最近学者又从曾预其事的史官恽毓鼎《澄斋日记》中找到详细史料,据以专文讨论,对清末“钦定正史”的大致经过以及其中的波折与意义,有了更为明晰的了解⑦。但目前研究,仍主要侧重于恽毓鼎亲身参与的前期情况,且所据为私人日记,其权威性亦受到一定影响。近日复发现相关原始档案一则,正是在清末“钦定正史”事件中决定《元史新编》最终命运的关键文献,前贤迄未引用。现一并移录于后,并对相关史事略作补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