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的树立:中共早期领导人奠定对巴黎公社认知的基础 报刊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不同党派向大众输出“政见”的主要阵地。近代国人办报兴起以来,历经维新运动、清末宪政运动、民初民主化浪潮,报刊的舆论导向功能已为社会精英所识。中共创始人不仅利用处于秘密状态的党内刊物构建巴黎公社的赤色图景,而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公开传播。 (一)李达勾勒“组党-革命”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图 1920年底,《共产党》月刊⑧主编李达在创刊第2期发表了《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时机问题。他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有阶级特权的旧社会,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非妥协的直接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⑨李达主张“要在各大都会,结合工人农民兵士及他种属于无产阶级的人,组织一个大团体,利用机会,猛然的干起大规模的运动来,把那地方的政治力,夺在我们手中,凭着政治上的势力,实行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完全管理社会中经济的事业。所以这种直接行动,可以称为社会革命的唯一手段。”⑩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之际,理论界出现了“多谈问题少谈主义”,“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论战。李达以巴黎公社的彻底革命为例,批判了当时的假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将中共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区隔开来,阐述了在中国掀起一场彻底的、大众参与的革命的必要性。 1921年,上海、武汉、广东、湖南等地相继爆发了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在此后一年多时间内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同年10月在柏林成立的所谓“第四国际”,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应由全体无产阶级加入,不赞成无产阶级由独立的政党领导,公然与第三国际分裂。党的“一大”后负责宣传工作的李达就此在《新青年》及时发表了《评第四国际》一文,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离不开共产党的指导。“无产阶级要实行革命,必有一个共产党从中指导,才有胜利之可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与一八七一年巴黎共产团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一个有共产党任指挥而一个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在于夺取政权实行劳工专政。政权必须用武装方能夺到手,既用武装就不能不有严密的组织,什么劳动者自有的结合,完全没有用处。阶级争斗,即使战争,一切作战计划,全靠参谋部筹划出来,方可以操胜算。这参谋部就是共产党。”(11) 作为中国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共早期的重要理论家,李达依据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最早构建了巴黎公社的“失败”与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于共产党之有与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从逻辑上论证了中国应成立共产党,并以此领导并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这一认知对初创的政党来说意义不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