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认知巴黎公社 如果说李达初步勾勒了一幅“组党-革命”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图,那么李大钊则进一步阐明了中共的历史任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路径。李大钊借助为《申报》50周年纪念专刊(12)撰稿的机会,于1923年发表了《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一文,对巴黎公社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诠释。 “康妙恩”是舶来品,李大钊告诉国人“康妙恩”是何物。“一八七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巴黎市会选举办完了,结果革命党占绝对的多数。其中有十一位是第一国际党员,取名为Commune,掌握政权。Commune者,法国市町村等自治体的通称,唯在巴黎,他是可以令人想起有一七九二年的光荣的历史的‘康妙恩’,于多数民众,是有‘对于君主政治的民主政治、对于专制的自治’的意味的。然在少数共产党的心中藏了新观念,只此新观念才是‘康妙恩’的真髓。‘康妙恩’就是劳动者的共和国。”(13)令人扼腕的是,美好而诱人的“康妙恩”横遭屠戮。巴黎公社的惨败,对胆怯者来说是恐惧,对无产阶级来说是卧薪尝胆的“历史记忆”。富有生机的“历史记忆”不仅深刻,且不断为人类的实践所丰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继承了巴黎公社先烈的遗志,用鲜血续写了巴黎人民的壮举。“谁知五十年巴黎‘康妙恩’的种子,又在Volga河流域放了灿烂的鲜花,得了光荣的胜利!”(14) 同年,李大钊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工人国际运动略史》一文,根据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国际性。他指出国际资产阶级总是联合起来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如俾斯麦帮助梯也尔政府镇压巴黎公社,德国和协约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苏维埃俄罗斯,因而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必须组织一个“工人的国际联合”,从而联合起来推倒国际的公敌——“只有第三国际是现在工人国际运动的正统而为其势力的中心。”(1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