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1页。 ④《法京近事》,《中国教会新报》1871年5月27日。 ⑤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三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6页。 ⑥宋教仁:《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民报》1906年6月26日。 ⑦《新世纪之革命》,《新世纪》1907年6月22日。 ⑧1920年11月7日创刊于上海,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必读教材,成为各地党的早期组织交流思想,相约建党的重要纽带。最高发行量每期曾达5000份,传播广泛。主编李达曾向毛泽东寄去《共产党》月刊,毛泽东在长沙组织同志学习。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毛泽东称赞月刊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⑨《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5页。正是在此文中,李达还强调了这种直接的革命手段需要辅之以宣传。“宣传的办法,无论是公开的或秘密的,总要普遍,要能激动无产阶级对于有产阶级的敌忾心,亦能发生效力。”实际上他指出了对革命理论进行宣传的重要性。 ⑩(11)《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5-56、133页。 (12)1922年《申报》创刊50周年,该报是中国受众最多的报纸,当时发行数达到5万份。 (13)(14)(15)《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50-451、456、457-458页。 (16)《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0-181页。 (17)《周恩来早期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72页。 (18)参见周均伦、王红云、郑健《青年聂荣臻》,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7-128页;谢筱乃《坚定的信念壮丽的征程——〈聂荣臻回忆录读后〉》,《人民日报》1984年5月25日。 (19)《瞿秋白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06页。瞿秋白对巴黎公社的认知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尽管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有影响,但马克思并未直接参与巴黎公社。 (20)金科、杨贵生、唯濂:《中共党史中的第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20页。 (21)《张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9页。 (22)《各界纪念巴黎公社大会纪盛》,《工人之路特号》1926年3月19日。 (23)参见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6页;陈孚木《本报两年之回顾》,《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17日。 (24)该报当日刊文指出:“在此东方民族革命运动急亟进展当中,我们纪念巴黎公社是要从这一天向民众普遍地宣传,使他们成为有力量有组织的群众,建立一个统一独裁的革命机关,继承巴黎公社事业。一面尽量地研究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从这些原因当中得到许多教训做我们革命的指南针。”参见《巴黎公社纪念特号》,《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8日。 (25)该讲演的要点最早发表在1926年3月31日出版的《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旬刊》第2期上,收入《毛泽东文集》第1卷时,标题改为《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26)(27)(28)《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34-35、35页。 (2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2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31)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在北京制造了枪杀爱国学生的惨案。此后,中国人民将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与纪念巴黎公社结合起来,史称两个“三一八”。 (32)陈叔平:《巴黎公社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80页。 (33)《武汉三镇纪念三一八之实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8日。 (34)郑超麟,1924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中央宣传部秘书,后担任中共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的日常编务工作,同时是该周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负责宣传委员会的工作。 (35)超麟:《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盟》,《向导》1927年3月18日。 (本文原载于《学海》(南京)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