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前奏:中共政治精英凝聚巴黎公社中国化的共识 如何让大众接受中共对巴黎公社的认知,将政党精英的理念化为实际的物质力量,进而激发大众参与革命,不仅需要客观的理性说服,也需要主观的情感渲染。中共在“三大”之前处于秘密状态,使得包括巴黎公社在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典范的传播在时空上受到很大限制。国共合作和民主联合战线的建立使中共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共产党人的力推下,社会各界开始大规模纪念巴黎公社。 (一)张太雷在纪念活动中公开宣扬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1926年3月18日,全国革命的中心城市广州迎来了中国人民对巴黎公社的第一次隆重纪念——社会各界在由孙中山亲自创办的广东大学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日后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时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张太雷作了题为《巴黎公社纪念日》的主题讲演。张太雷颂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创造新世界的能力,结合广州的革命形势着重论述如何吸取巴黎公社的教训。他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统一的党的指挥”,中国的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应更多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为民族革命的领袖”。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改良派社会主义者认为“巴黎公社因为工人暴动的缘故,所以失败以后不可暴动,只要求资产阶级改良好了”的谬误观点,斥责不革命的人遇到失败只能总结出“不革命”的论调。 进而,张太雷指出工人阶级要在失败中总结“继续革命”的教训,要有夺取并掌握政权的坚定信念。“马克思的主义,因为巴黎公社的失败给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许多丰富材料。无产阶级专政的独裁制,就是从巴黎公社得到的。马克思在那时竭力称赞这个运动,说明工人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促进工人的勇气。工人自己本来以为自己很弱的,从此以后便觉悟了,知道自己的力量,有了自信力,这是革命里面的一件重要的条件。”(21)最后,他还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实际上是用巴黎公社的历史教训回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独立目标和实现条件问题;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这正是国共合作以来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和必须切实回应的两个重要议题。 广东大学的纪念活动及张太雷的讲演对宣扬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是现场感染力强。与会人数众多,出席这次纪念大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多达万余人。在“大雨倾盆”中各界代表纷纷发表慷慨演说,会场听众群情激昂,“高唱国际歌”,高呼“继续巴黎公社精神奋斗”,“巴黎公社万岁”,欢呼声“如雷贯耳”。(22)二是传播广泛。广州的诸多媒体,尤其是《广州民国日报》和《工人之路特号》对纪念活动的发起、筹备及现场情况作了详实的报道,并刊发了一系列理论性文章。这两份报刊兼具业界的权威性与受众的广泛性,前者是受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管辖的机关报,国共合作后一些共产党员参加该报工作,发行量达1.2万份;后者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发行量达1万份(23)。雨中纪念巴黎公社的宏大场景和悲壮情形,给社会各界革命人士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