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与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特别是耕地面积)、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农法相关。本文将从农户的耕地面积与租赁比例、农作物种植结构及生产方式等方面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区域差异的要因。 1.耕地资源禀赋及租赁比例直接影响了不同区域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在传统农业中,由于其他产业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有通过与耕地的结合才能实现收入来满足家庭效用。而中国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存在“内卷化”,农户的生活水平徘徊在生存边缘。(14)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尽可能多地将劳动转换成收入,直至能够维持家庭的生产生活。因此耕地资源拥有量越多的农户,生存压力越小,投入的劳动越少,农户闲暇时间越多;反之,耕地面积越小的农户,家庭生存压力越大,即使劳动的边际报酬极低,农户也会增加劳动投入,农户闲暇的时间越少。另外,耕地租赁比例是农户生存压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民国中期,土地的集中度较高,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15)。农户多数以半自耕农和佃农的形式存在,很大程度受到地主封建地租的剥削。耕地租赁比例越高的农户,受到地主的剥削越多,生存压力越大,需要转换成收入的劳动越多,剩余劳动力将越少;反之,越多。 从表3数据来看,小麦地带农户的户均耕地面积大于水稻地带,水稻地带农户的耕地租赁比例大于小麦地带。由于小麦地带农户的户均耕地面积较多,农户的生活压力较小,农户增加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较少,劳动力剩余率相对较高。相反,水稻地带农户的户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农户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而高达45%左右的耕地租赁将要求缴付更多的租金,这将进一步加剧水稻地带农户的生存压力。此时,只要投入劳动能够增加产品或收入,农户将继续投入劳动而放弃闲暇。因此,水稻地带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少于小麦地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