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白银购买力与银钱比价变动 清代官定银一两等于制钱一千文,但市场上很少存在这个比价,每个地方也不尽相同,并且是经常变动的。银价在清前期从“每两七八百文到八九百文”(41)之间变动,到乾隆后期涨到千文左右,19世纪上半叶是银钱比价变动剧烈的时期。对于这一阶段银钱比价变动的原因,有多种阐释,下文主要通过数据进行探究。 如上所述,直隶宁津数据序列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因此,笔者由宁津银钱比价数据和以制钱表示的物价数据,计算出白银购买力数据系列(银计物价指数=钱计物价系数/银钱比价系数,白银购买力为银计物价的倒数)和制钱购买力(钱计物价倒数)数据系列。(42)图6是白银购买力、制钱购买力及银钱比价变动图,显示了这一时期制钱购买力较平稳的变动及白银购买力与银钱比价同步的变动,说明在这一时期银钱比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白银购买力的上升。 ![]() 下面使用Eviews对白银购买力(YGML)、制钱购买力(QGML)及银钱比价(BJ)三个数据序列进行分析。由于1800年物价数据偏离较大,而原数据缺少1846-1849年间的物价数据,本文分析采用了1801-1845年间数据。 表6是白银购买力(LNY)与银钱比价(LNBJ)的格兰杰检验结果(43),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银钱比价是白银购买力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银钱比价变动先于白银购买力变动(44),二者存在长期同步变动关系。 钱购买力(LNQ)与银钱比价(LNBJ)之间明显没有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原因,不再列出检验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