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漕运码头通州城(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北京日报 高文瑞 参加讨论

    漫步河边,另种感受。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开端,称北运河,上游还有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为五河交汇处。当年河上架有东浮桥、西浮桥等。如今建起水闸,为分洪枢纽。水深了,色绿了,河道宽阔。当年的河流,如同血液,此处则为大动脉。河面平静,宝镜一般,仿佛折射出了昔日漕运的繁忙……
    通州古老,历史悠久,曾有路县、通路亭之名,因临潞水,汉代称潞县。潞水即今北运河。金代,每年在这里造船通海,交通地位显著,提升为州城。元代,郭守敬找到稳定水源,引昌平白浮诸泉之水,联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城。元世祖忽必烈高兴之际,把通州至京城的河赐名通惠。通州便为粮仓,《日下旧闻考》记,建有13座,名字吉祥:有年、富有、广储、盈止、及秭、乃积、乐岁、庆丰、延丰、足食、富储、富衍、及衍。
    大运河的开通,催生了州城建设。明代,通州的粮仓地位进一步凸显,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抢夺的重点,军事和经济地位极为重要,“上拱京阙,下控天津……实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也”。通州之名“取漕运通济之义”,旧有古城。洪武元年(1368),裨将孙兴祖因循旧址,修筑通州城,砖砌其外,中实以土。光绪《顺天府志》记,城“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开有4座城门,东称通运门,西称朝天门,南称迎薰门,北称凝萃门,门各有楼。宣德八年(1433)重修城楼。城内建有大型粮仓。
    河运畅通,储粮增多,城外辟出大片空地,建起西仓和南仓。正统十四年(1449),有人向皇帝奏请,不能把粮仓露在城外,要再建新城,加以保护。这样,两座城池“唇齿相附”。新城要小些,“周围七里有奇”,东面与旧城西面相接,开有西门和南门,各有城楼。限于财力,城墙矮了许多,“高止丈余,不及旧城之半”。几十年过去,城墙破损严重,人们攀爬即可翻越。为保护城池,正德年间,在城的三面挖出护城河。万历十九年(1591),对新城“大加拆修,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厚丈余,长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新旧城墙统一了高度,并给新城的城门命名:“南门题曰望帆云表,西门题曰五尺瞻天。”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旧有城隍的基础上,开挖壕沟,“引通惠河水注之”,既有金汤之固,还可通漕运舟船。
    清代,康熙九年(1670),也对新、旧二城进行修葺:“旧城周一千六百二十六丈五尺,新城周一千二百六十三丈,城根宽三丈四尺,顶宽二丈三尺,城身外高三丈四尺,内高二丈二三尺至三丈不等。”乾隆三十年(1765),把旧城拆去西面城墙,使新城、旧城联通,合而为一,开有五座城门,“新城南门题曰灌输,西门题曰神京左辅”。这便是现今看到的城池模样。此外,明清两代还多有大小规模修建,如此之多,为其他城堡少见,可见地位之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