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漕运码头通州城(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北京日报 高文瑞 参加讨论

    城内的粮仓也不断整合。旧城有中仓和东仓,明代隆庆三年(1569)把东仓并入中仓。西仓在新城中,俗称大仓。南仓在新城南门内。到了清代,粮仓再次整合,只设二仓,大西仓和中仓。通州城内粮仓,现今已盖起房舍,或办公或民居,附近胡同大街名称,还能约略知道大概位置:旧城中有中仓路,中仓小区;新城中的通州区委党校,就是当年的南仓,旁边有新仓路和后南仓小学等。上世纪60年代,城墙还在,南城墙完好。现年67岁的史志专家老孙,对通州很有研究,1965年当兵临走时,还见过城墙,之后逐渐拆除。
    旧时通州几乎与粮仓相等,运送,又要保存,近于河边,先天便利,贮有几百万石粮食,“国家岁入东南漕运四百万石,析十之三贮于通仓”,真可谓天下粮仓。北方游牧民族也视为肥肉。明景帝时,谍报探知,瓦剌入侵,要占据通州城。朝廷一片惊慌。有人建议,他们目的是抢粮食,先把粮仓烧掉,他们就不占了。忙乱之中,把周文襄忱请到京城商讨对策。周说,敌人没到,就放弃军需,不是良策。不如先发出告示,预支1年军粮,自己去取。这样,粮食归到京城,又免去国家运送,两全其美。几天后,瓦剌赶到,粮仓皆空,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悻悻离去。
    而今的通州绝非往日所比,高楼大厦,一派现代化景象。北运河上架起几座巨桥,连接着通州东西两岸的交通。公园北看,大桥横跨,那是大运河北端,西岸是当年的石坝码头,有座古建,醒目漂亮,名大光楼,俗名坝楼,临河而建,也称河楼,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明清两朝,户部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所以也称验粮楼。运往京城的粮食自此驶入通惠河。大光楼紧邻古城北门,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上层歇山脊,单层双滴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有廊带护栏,虽不能与闻名的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相比,其建筑风格自有特点,不逊于天下名楼,其作用更非他楼相比。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将大光楼及众多古建烧毁,现在重新建造,远望依旧熠熠生辉。
    公园南望,大桥西面是古时的土坝码头,当年运往通州的粮食从这里卸船装车,运往西仓、南仓、中仓。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通水道,粮船可直接进入城中,便捷省力。此处对着古城的东门。东门内的河道现在辟为新华大街。沿街,还能找到古城的中心。西大街还有旧时的感觉,宽不足十步,现在看来显得很窄,而在当年就是大街了。老字号小楼就在街东南角,重新修建,为现代餐饮的样式。
    南北大街变化大。北大街拓宽了许多。那里存有一座老建筑,二层小楼,是民国时期的宝通银号,日本鬼子用它做过慰安所。当年,旁边曾邻着钟鼓楼。有晨钟暮鼓,才有城市的氛围。钟鼓楼横跨北街,歇山重檐,十分气派。楼上北悬“暮鼓晨钟”,南悬“声闻九天”,楼中“先声四达”,匾额如此之多,为一般城堡少见。鼓楼悬有铜钟,重达2000斤,声音洪亮,贯满州城。这里旧时曾是人们聚集娱乐之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每逢正月十五上元之日,这里满挂灯笼,任人游览,热闹喜庆。民国以后,观灯习俗逐渐废除。钟鼓楼在明清时期多次维修重建,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拆掉,现在只能从记忆中去找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