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也提到了对环境的要求。他说,茶室本身要置于田园里,茶室里要挂一幅画,或者一幅字讲茶的道理——现在到日本茶道大师的茶室,还会看到这样的布置。 陆羽关于喝茶的观点可以归纳成四点:一是审美感觉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他最具体讲的是茶碗,也就是喝茶的器具,然后延伸到其他环节。他说喝茶要用瓷器,茶碗的审美要配合饮茶。他讲的并非不同瓷器的本质区别,而是讲在喝茶时,用哪一种瓷更好,这影响了中国对瓷器的品鉴。第二,他讲到了择水与用火,讲求“活水”与“活火”。第三,他还强调了茶的本色,即茶本身不要乱加东西。一直到宋朝、明朝,一大群文人雅士都是遵循茶有本色。不过,老百姓喝茶喜欢在里面放各种东西。我们现在也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喝茶方法,可是中国传统审美主流里面,茶本身的真香、真味、本色非常重要。第四,“茶性俭”,强调俭朴之美,发展出简约哲学。唐后期直到宋元明,都讨论茶跟酒的差别。敦煌的资料里有《茶酒论》,将茶、酒拟人化,各自阐述所长:茶就跟陆羽讲的一样,是精行俭德的;而喝酒的人说,我酒肉朋友多,大家热闹,我很开心。在整个通俗文学里面,元代的小说、明代的白话小说以及戏曲里讲到茶跟酒,都是这样。陆羽的重要性就在于,之后所有茶道的演变,都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宋代宫廷里、士大夫点茶、庙里面的饮茶法,还是明清文人的清雅茶具,又或者日本茶会,都是从陆羽这一系沿承下来的。 我要特别讲审美的统一性,及它跟瓷器的关系。唐朝时,有名的瓷器,一是越窑,出产于今天浙东、慈溪、宁波的西边一带,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林湖区,湖旁边都是瓷窑,现在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遗址,从东汉到北宋所有的瓷窑都在当地。在北方,邢窑烧的是白瓷,邢窑影响了定窑。 有意思的是,陆羽把南方的越窑跟北方的邢窑做比较,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他把当时最好的瓷器做了比较,给了三条理由,理由看似奇怪,但是有当时的道理。 陆羽讲,邢窑非常漂亮,像银器一样,白色的,可是为什么不如越窑呢?因为越窑的瓷器上了釉,釉比较润,跟玉比较接近。中国人从古以来对玉都有特殊的爱好和尊敬,如果把玉和金银相比,从来都是觉得金银是其次,玉才是君子——一直到汉朝,老百姓都不准佩玉,汉墓里有金缕玉衣,被盗后,金缕没有了,玉片都还在,因为玉是给王侯的,属于君主阶级,老百姓拿着玉不敢用。到了今天大家还是把玉看得比金银高。陆羽说,邢窑类银,漂亮得不得了,可是越窑类玉,邢窑相比就输了。这个不像理由的理由其实有文化原因在其中。第二,他说“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冰比雪要高级,这虽是一个很奇怪的理由,但它是一个审美的选择。第三个是真正有理由的,“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朝人做的茶,先做成茶饼、茶团密封,喝的时候刮掉外层、拿火烤,因为湿干不匀,要烤透了,茶这时候是暗红色的。茶倒入茶碗,如果是白色茶碗,茶是乌色的,不太赏心悦目。可是如果倒入青瓷碗里,茶是绿的,就像大自然的千峰翠色。陆龟蒙写过一首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指青瓷。近20年考古发现,皇帝喝茶的茶具就是越窑青瓷,符合陆羽的标准。有人说,我们现在品茶,都要白瓷碗,这样可以看到茶真正的颜色,青瓷都掩盖掉了。但我想说,我讲的是8世纪,是陆羽的时代,那时候茶色又是什么样子呢?陆羽不是21世纪的人,不知道我们现在做茶做得这么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