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东战纪本末》:记录甲午中日战争的当代史著 《中东战纪本末》一书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中国译手蔡尔康,将刊发在《万国公报》上关于此次战争的文章,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纂辑而成的书籍。此书在当时影响甚大,上至光绪皇帝,下至书生学子都多有阅览。广学会曾将该书送给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专门委托官员复信致谢。李鸿章看过书后认为“它写得很好,希望它能广泛流传”(27)。 《中东战纪本末》1896年由广学会出版初编八卷,1897年增出续编4卷,1900年出版三编4卷(28)。署名为林乐知著译,蔡尔康纂辑。 林乐知,英文名Y. J. Allen,1836年生于美国,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会员。1860年6月抵达上海,1907年在上海去世,期间除短暂回国,其它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来华时中文名为林约翰,1864年加入上海广方言馆时改名林乐知,后来取名荣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到南京见过洪仁玕,后曾参加江南制造局的译书工作,翻译了《列国岁计政要》、《东方交涉记》、《四裔编年表》等著作。他的数篇具有影响力的著述和译作,如《文学兴国策》、《中东战纪本末》、《中国历代度支考》等,均被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徐维则《东西学书录》、赵惟熙《西学数目答问》收录。1878年,林乐知回到美国,美国爱默雷大学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29)。林乐知来华四十七年,经历了中国的不少大事,与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要人物有交往。在《中东战纪本末》书中,林乐知译著的文章占据了全书近一半的分量,大部分在《万国公报》上发表过。蔡尔康为《万国公报》编辑,林乐知的助手。蔡氏在书中校、译、著的文章总体上超过了林乐知。林乐知评价他说:“子茀中国真秀才也,每下一语适如余意之所欲出”(30),“余之舌,子之笔,将如形之于影,水之于气,融美体于一冶”(31)。另外,《中东战纪本末》还引用了电报、条约、外报评论,传教士李提摩太、李佳白等人的文章。 关于撰述目的,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序》中也有叙说,中国战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总结教训,变法是中国重振国势的重要途径。中国战败了,是因长时期困于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中国断无可灭之理,际此痛深创钜,幡然一变其故辙,综计云蒸霞蔚之盛亦有五端,恐非日本之能望其项背也。”(32)日本取胜的原因就在于实行了变法,日本实行的五项措施,“表武功于天下”、“有利器而得人以利用”、“国体既立,乘势以兴新政”、“通国之民均知教化”、“力避诛降,以仁心闻天下”,使日本一跃成为强国。“中国若恐骤更新法,致激愚民之变而因循”,犹如“母之爱子,怜其夜啼,而饮以安神药水,恐一眠而长不醒也。”(33)此书适应了当时社会变法形势的需要。在体例方面,林乐知称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采用纪事本末体。他认为此种体例,“皆脉络贯注,糜眼毕清,读者一目了然”(34)。通观全书可知,林乐知所倡导的“本末”与中国史书体裁纪事本末,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实际上,他强调的“本末”是事件的轻重缓急问题。 《中东战纪本末》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出版,时人阅后称其“于当世大局,万国实情,若烛照数计而龟卜”,“能言诸生所不能言,且敢言翰林御史不敢言”(35)。帝师孙家鼐评价道:“其于中国之病源,可谓洞见症结,此中国士大夫所不能知,知之而不敢言者。”(36)此书初版三千部很快销售一空,不到六个月就收回了成本,重印多次,曾出合订本4000册,总印数达2万册。林乐知和译手蔡尔康也受到一些省官员邀请,要求前往讲授西学(37)。《中东战纪本末》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并被转送深宫之中,就在于它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报道、评论了这场战争,指出了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弊病,触及到了中国的病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