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天根,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安徽 合肥 230039)。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前夕,从维新舆论到革命舆论的转向过程中,政治动员更趋多元,语境亦复杂多变,中国政治舆论价值取向多元,其中既有改良、革命思潮的影响,又有革命语境下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就无政府主义思潮而言,又可分为留法、留日学者的无政府主义主张,还有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而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域外革命语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新世纪》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互助论、进化论学理,其论辩和文本呈现背后亦有革命派内部的同盟会、光复会等的利益分歧,拥护孙中山及倒孙派在政治舆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在国家与社会的学理框架抉择中,域外报刊呈现语义多歧的媒介镜像。 【关 键 词】晚清;报刊;社会;国家;无政府主义;《天义》;《新世纪》 中图分类号:K257.9;G219.2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0)01-0116-12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有高度的同构性,这往往导致两者在功能上重合度亦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可是强国家、弱社会,或弱国家、强社会。近代中国经历了时空裂变,国家、社会如此,而呈现国家、社会裂变镜像的传媒事业亦如此。救亡图存压力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报刊作为呈现时代变迁镜像的载体,其政治舆论聚焦于国家、社会强弱问题的探讨。 相比较而言,社会存在的价值首先涉及人们的生存状态,故社会面对的问题是经济。国家的核心是政权,而探讨政权的政治舆论在学理上强调社会规范及秩序的运作。至于近代国家、社会何者强势,往往涉及保障政治秩序的军事或媒介对其建构。 近代探讨社会问题有多种理论,其中“原始社会主义”语境下无政府主义侧重关注社会基层。面对清末新政,中国早期带有资产阶级革命色彩的学者探讨社会问题主要依据社会学理论、无政府主义理论这两种学理。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改良,主要包含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无政府主义理论亦包含现实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及未来实现大同社会的建设哲学。前者强调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从而建立新社会;后者以经改造的“原始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强调弱国家、强社会,由日本“原始社会主义”派生而来的无政府主义甚至要求取消政府乃至于政权,这对中国革命者很有影响。 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关联,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学术界对此尤为关注,出了史话、史稿、史论等方面的著作。①但这些研究多从政治意识形态角度切入。有些论文侧重“五四”前后的中国无政府主义探讨,②部分论文尚有阶级斗争分析框架的痕迹,且内容重复、雷同甚多。而葛懋春、蒋俊、李兴芝则在1984年编辑出版了《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为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还有论文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如刘师培、刘师复等进行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无政府主义研究的政治色彩逐步淡化。近年来,无政府主义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尤以韩国曹世铉所著《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为代表,他从文化思想的层面进行分析,以1907年6月10日创刊的《天义》报为中心探讨“天义派”以国学批专制文化,以1907年6月22日创刊的《新世纪》为中心剖析“新世纪派”以科学反对传统文化。③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亦有专文探讨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但文章论题涉及范围太广,非专著不能涵括,作为论文也只能点到为止。总体而言,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把握无政府主义学理,在学人关系网络中分析报刊呈现无政府主义学理的形态及特点的论著鲜见。 本文旨在探讨西学东渐背景下进化思潮、国粹及无政府主义思潮与清末报刊的关系,探讨日本无政府主义氛围中的《天义》及法国大革命氛围中的《新世纪》面对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建过程,在政治秩序重建、社会经济生产两者中是偏向国家还是偏向社会?笔者意在结合学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网络,分析域外中文报刊《天义》、《新世纪》的政治舆论的价值取向。 一、进化论、互助论与晚清无政府主义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始终处在本土、欧美及日本政治氛围的影响中,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特殊性决定了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特殊性。就政治流派而言,域外无政府主义主要分为“天义派”、“新世纪派”,两者对严复译介的进化论皆有所讨论。严译进化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部分,政治上趋向改良。而互助论是日本“原始社会主义”理论中无政府主义的核心概念。原始社会主义大多主张暴力革命。与此同时,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不但对留法的“新世纪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有影响,对留日的“天义派”无政府主义情结也进行了深刻的塑造。 (一)“天义派”与进化论、互助论 作为近代革命者阵营内的“天义派”、“新世纪派”,其无政府主义学理依据虽有不同,而将无政府主义与进化论、互助论相联系的解读方法却高度一致。刘师培作为“天义派”的代表人物,其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即是这方面的范例。 刘师培治学侧重经世致用,颇注意现实政治变革中的学理论证。1905年,清廷推行的新政进入高潮,表现在多个方面,君主立宪是重要内容。制度变革需要学理设计,严复等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并着力西方政治学说的本土化,而刘师培则依据中国的本土文献,比照严复译著《社会通诠》等介绍的西方政治理论,并结合国粹进行阐释,试图促使中国传统学术近代化。1905年5月23日至次年1月14日,他在《国粹学报》第4、6、8、11、12期上发表《古政原始论》,无形中推进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近代转型。 刘著《古政原始论》,分国土、氏族、君长、宗法、田制、阶级、职官、刑法、学校、礼俗、古乐、财政、兵制等十三个“原始论”,刘师培称:“盖欲考古政,厥有三端”,即书籍、文字、器物等。“近代以来社会之学大明,察来彰往皆有定例可循,则考迹皇古岂迂诞之辞所能拟哉!此《古政原始》所由作也”。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