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申叔:《鲍生学术发微》,《天义》第8、9、10卷合刊,1907年10月30日。 (22)《天义》第16、17、18、19卷合刊。 (23)《“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三次开会记》,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中国哲学》第1辑,第391页。 (24)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第148页。 (25)何震:《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附录,《天义》第13、14卷,1907年12月30日,见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中国哲学》第1辑,第406页。 (26)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第149、150、153、154、157页。 (27)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214页。 (28)胡绳武:《新世纪》,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9~360页。 (2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26~127页。 (30)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986页。 (31)从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所选编《新世纪》1907年被其他刊物转载的12篇文章来看,署名为“真”的共有4篇。“真”发表的文章标题皆与“革命”有关:《祖宗革命》、《驳新世纪丛书“革命”附答》、《三纲革命》、《进化与革命》。署名为“民”(褚民谊)的共有4篇,未署名的有2篇,署名“千夜”(褚民谊)的1篇,署名“真民”的1篇。其中《驳新世纪丛书“革命”附答》一文之后附录《革命》(录自《新世纪丛书》第1辑)作者为“真民(李石曾)”。从《革命》一文来看,文章采取正面立论,然后有“难者”或“非难者”提出驳论,作者再作“答”这种形式。《驳新世纪丛书“革命”附答》的表达形式是,文章采取“原论”(一两句话总括)、【驳论】(稍作简单论述)、【答】(详尽的逐个论证、剖析)三种形式依次展开。再从文章的话语表达、语言的内在逻辑性(论点的展开方式、论证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想内容来分析,《驳新世纪丛书“革命”附答》的作者与《革命》的作者唱的是双簧戏,“真”与“真民”分别是吴稚晖、李石曾两人的笔名。 (32)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1045、1046-1047、1049、1048-1049页。 (33)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1041页。 (34)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1042、1044页。 (35)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中国哲学》第1辑,第395页。 (36)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中国哲学》第1辑,第385页。 (37)“金曜会”于每月第二个星期五聚会,“金曜(日)”即日语“星期五”。 (38)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499页。 (39)《张继君由伦敦来函》,《衡报》第4号,1908年5月28日,见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第503-504页。 (40)《张继君来函》,见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第505页。 (41)“民”:《好古》,《新世纪》第24号,1907年11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