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难忘学术书苑(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刘迪 参加讨论

    特殊的书友 普通的书友
    念书苑,忆故人,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老市长汪道涵。1987年,学术书苑的匾额正是出自汪老之手。
    有人说,汪道涵是一个张弛有度、运筹帷幄的领导者;有人说,汪道涵是一个业绩彪炳、受市民爱戴的政治家。然而,在学术书苑,他只是一位学识渊博、学养极深的饱学之士;只是那个儒雅谦和、慈眉善目,不脱知识分子本色的长者。
    担任市长期间,汪道涵平均每个月都要登一次学术书苑的门。从主要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不似先前那般忙碌,老先生几乎每周都要造访。后来,身体状况不如从前,直到生病入院,汪老至少每月还是会来次书苑的。汪老博览群书,关注经济理论译著,喜爱艺术,尤其是京剧,京剧的名角轶事他基本都是要读的。据书苑文史组组长陈政观察,对于汪道涵而言,来书苑淘书、买书,似乎更多是一种休息,怡然自得,乐于之中。
    一次,严钟麟将机械工业部出版社出版的译著《价值工程》推荐给他。汪老道谢后只是说了句:“这本书我已经有了。”后来老严偶尔翻阅这本书时才发现,此书的审校正是汪道涵。另一次,老严向汪老推荐明末清初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老笑答:“不用了,我有清刻的线装本。”
    回想起老市长,工作人员除了钦佩与尊敬,更多是感恩。1993年,书店所在的商场计划改建为集购物、休闲于一体的东海商都,享有“远东第一书店”美誉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危机。30岁出头的陈政绕不来这股劲:“堂堂中华商业第一街,怎能没了书店呢?少了文化氛围,读者该怎么办?”
    陈政掐指一算,时间差不多了,汪道涵真就来了。执拗的小陈向老领导请教。汪老听罢,浅浅一笑:“书店要不要搬,不能听你的,也不好听我的,应该听听更多学人的意思,毕竟这个书苑是属于大家的。”那个岁月,没有学人离得开书苑。小陈求助于经常来书苑的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上海社科院历史学家唐振常两位先生。两人欣然撰文呼吁,很快刊登在《解放日报》的读书版上。后来,文章经由汪老秘书之手放在了两位副市长的办公桌上。同年9月,陈毅铜像落成那天,市领导的巴士路过南京东路,领导同志们谈及东海商都的改造项目,汪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改造是好事,但是不能没了文化。”大概就是这一句话引起了车上诸人的共鸣。于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保住了。其实,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不久,北京的王府井新华书店也遭遇了同样的挑战,后来也是参照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办法得以保全。
    学术圈与官场似乎向来不大搭界,陈子善对此也深信不疑:“我平时能见到的当官的,最大就是我们校长、党委书记了。却不想能够在学术书苑那么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市长汪道涵。”陈子善记忆中,至少有三四次与汪道涵邂逅于此。有时,汪老一个人挑书,有时旁边会陪同一位年轻人,料想大概是秘书。据陈子善判断,老市长和自己一样,也是这里的常客——大家走进书苑,都是径直朝特定的书架迈去,汪老多在经济、哲学、历史区域徘徊,而陈子善自己只关心文学。显然,对于书苑的图书陈设,大家都了然于胸。学者是羞涩的,年轻学者更是青涩的,绝不会打扰老领导读书,瞄上几眼后就只顾看自己的文学理论了。“汪道涵翻书的样子很随意,举止投足透着儒雅,一看就是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几十年过去了,陈子善依旧觉得汪道涵是官场里的“自己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