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难忘学术书苑(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刘迪 参加讨论

    以书会友 因书结缘
    一本学问再高深的书,碍于厚度、限于字数,总归是有边界的。如果能够由书及人,或遇良师,或结益友,再或幸得知书美眷,件件都是幸福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荣明的家就住在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出了家门右转,沿着南京东路溜到新华书店只要3分钟时间。那时,张荣明还在工厂做工,由于特殊原因,领导特批他每月只上5天班,其余时间“你去读书”。于是,每天一早一晚他都会钻进学术书苑,翻翻书、聊聊天。张荣明自诩:“全上海没有读者比我更熟悉那排排的书架。”
    一天,张荣明同往日一样走进学术书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先生正手捧《集量论略解》,出神地读着。这本因明学的典籍向来读者寥寥,这位慈祥的长者或许就是知音。于是,张荣明凑了上去:“我知道这本书译者的近况。”读书被人打扰,老先生似乎并不动气,闻声抬眼,惊讶地打量眼前这个20几岁的“毛头小子”。于是,两人便从印度因明学聊到了藏传佛教,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张荣明索性邀请老先生及其同行的小伙子到家里做客,分享自己的四壁藏书。
    老先生大名叶笑雪,善甲骨文,通佛教,是时正在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对于张荣明而言,叶先生亦师亦友,两人的忘年之交持续十余载,直到老先生过世。张荣明一直称先生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由于两人研究领域不同,叶笑雪对于张荣明的提点并非体现在具体的学问上,而是为其引荐了更多可以请教学问的师长。正是叶先生的“撮合”,张荣明先后结识了同为书苑常客的胡道静先生与王元化先生。1987年,张荣明的首本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出版,序言作者正是胡老先生。“前辈学者对于后学的提携使我终身难以忘怀。”时至今日,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荣明感慨依旧。
    上世纪90年代,学术书苑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批港台学术专著,“隐秘”在柜台后面,但这丝毫不妨碍大家取阅。实质性的门槛不是柜台,而是价格,一本书近百元的定价相当于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一次,大多数人只能是来“读书”的。麦仲贵的《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曾让虞万里爱不释手。那个年代,几十块钱足以让年轻学者与喜爱的书擦肩而过。不过,只要心中留下念想,总归还有再续前缘的机会。前几年,虞万里到台湾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再见《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终于带得一个影印本回家。
    讲起学术书苑,较其他学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的语气中多了几分“珍惜”。那是一段关于学术理论的温馨故事:“当时,我还在北京读书,学术书苑是我太太,那时还是我的女朋友带我去的。”1982年,江晓原的女朋友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九江路上的黄浦区政府工作。午休时间,她常常一个人走过几个街口去学术书苑读书,古典文学著作总能牵绊这位年轻姑娘的脚步。每每寒暑假到来,江晓原就跑回上海看望女友,于是,学术书苑便多了一对同进同出的“学术”小情侣。
    1984年,江晓原与女友成婚。可这时距离江晓原博士毕业还4年时间,于是这两年的寒暑假这对小夫妻便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新婚生活,不过兜兜转转都在学术书苑左右。夫妻二人去家具店买了套人家拆散的家具,一张床、一个柜子、一个写字台,外加一个方桌,放在妻子单位的仓库一角。每次假期到来前,妻子去问单位借间房,等江晓原回来了,骑着黄鱼车把自家家具从仓库一角送进“新居”。两个月后,还是那部黄鱼车又把家具送回仓库一角。周而复始,下个假期依旧如此,只是换了间房住住。不过总归跑不出山东路、浙江路几条马路,去学术书苑最是方便。平日里,妻子上班,江晓原就泡在学术书苑消磨时光。虽然是研究天体物理出身,后来转向科学史,江晓原酷爱文史著述,这点并不与妻子相左。在学术书苑,但凡见到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的各种笔记排印本上架,江晓原见一本收一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