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难忘学术书苑(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刘迪 参加讨论

    1988年,江晓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如愿回到了上海。从北京带回的几大箱书,加上妻子的“嫁妆”,统统搬进了陆家嘴妻子分得的一房一厅里,嗜书的人终于有了藏书的地方。“我们家的书房基本建设以文史典籍为主,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在学术书苑买的。”
    早在1982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定价72块,可当时江晓原的研究生津贴每月只有46元。读书要紧,可一日三餐也是停不得的,只好作罢。在学术书苑再见这本地图集时,江晓原不禁狂喜。他紧张地瞄了眼定价“240元”,顿时找到了失而复得的幸福感——这一次,那只是他半个月的工资。
    为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书
    讲起30年前的学术书苑,虞万里就像在说自家的书房:“那时我在陕西南路上班,没事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学术书苑翻书。”作为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虞万里能将1978-1980年全国所有文史哲著作的书名背下来,自认为无敌于天下,直到遇到当时学术书苑的老严。每每到了书苑,老严总是坐在书苑唯一的一条柜台后面勾着目录,时不时拿着一叠《社科新书》《科技新书目》《上海新书目》跑过来,指着其中一行,言辞恳切地问:“万里,这本书怎么样?”
    老严不耻下问是出了名的,自己不是专家没关系,请教专家就是,一来二去也就成了半个专家。每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全国各地地方版的图书目录雪片般地洒过来,老严把目录塞进麻袋,拖回宾馆,三个通宵,勾勾选选。
    开门做生意,总要有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如何定义“学术专著”的范畴?这涉及学术书苑的定位问题,也是在学者的帮助下慢慢厘清的。当时,考虑到经济指标的问题,书苑也进了一批大专、大学的教材,如《中国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史纲要》等。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冷鹤鸣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个两三次,既然是老朋友也就直言不讳了:“学术书苑不要引入统编的高校教材,因为这些教材谈不上是学术专著,还会冲淡书苑的学术气氛,同时占用了资金。”80年代初,全国文科、理科、工科的高校教材加起来有近万种,光是文学史的教材就有近百种,不可深陷其中。况且,学者来学术书苑选书,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教材内容似乎浅了些。老严想想有理,欣然接受了冷教授的建议。
    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本好书出版,得到这个讯息和买到一本都远远不如今天来得方便,幸亏有老严在中间折腾。一天,老严和往日一样在柜台后面盯着目录,一位皮肤黑黑、个子不高、学者模样的中年人直奔他走来,虽是常客,却叫不上名字,他把一本《自然辩证法》杂志递给老严,指着一条广告——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这本好书你知道吗?作者普利高津就因为这个‘耗散结构’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流行病的爆发、社会的动荡、经济危机都是可以通过这个理论预测的。”老严一听,知道是本好书,即刻写信去出版社订书。一进就是四五百本,果然一销而空。当然,书到了自然先帮那位先生留了一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