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1~92页。李国忠《民国国会制宪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论争述评》(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也指出,“从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定来看,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它只规定了中央政权机构的组成和大概的职权,对于中华民国地方政权的组织原则和结构则完全没有涉及,对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任何规定”。 ②桑兵、唐文权编:《戴季陶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77~778页。 ③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7页。 ④值得注意的研究有张亦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人辨证》(北京:《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张国福《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日期和主稿人问题——兼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北京:《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等。 ⑤杨幼炯认为,当时因多数参议员担心袁世凯威迫各省政府,故《临时约法》对中央政府与各省间的关系丝毫未加规定。见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第276页。 ⑥关晓红:《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北京:《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⑦(64)(66)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31~32、29、41页。 ⑧(16)(1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2~174、193~194页;第560页;第562页。 ⑨饶怀民编:《刘揆一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⑩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3~35页。 (11)曾业英编:《蔡锷集》(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3页。 (12)易国乾、宗彝、陈邦镇等辑:《黎副总统政书》,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7页。 (13)杨立强等编:《张謇存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14)《共和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大缺点》,上海:《时报》,1911年12月24日。 (15)《国民协会为议和问题与全国同胞商榷意见书》,上海:《民立报》,1911年12月25日。 (18)王耿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4~155页。 (19)(20)(32)(39)(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5~7、68、23~24、76~77页。 (21)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号(1912年1月29日),第6页。 (22)(23)曾业英整理:《统一党第一次报告》(上),北京:《近代史资料》,总84号,第25、27页。 (24)《集权篇》,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30日。 (25)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76~777页;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24~625页。 (26)《上大总统书》,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11日。 (27)朱育和、欧阳军喜、舒文:《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3~414页。 (28)(43)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3~154、177页。 (29)张謇:《为财政事致赵竹君函》,《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30)《记新政府第一次阁议》,上海:《申报》,1912年1月25日。 (31)王耿雄编:《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3页。 (33)佚民编:《民国史料文编》(1),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141~147页;《中华民国立国记》,上海:《时报》,1912年1月26日。 (34)《中华民国立国记》,上海:《时报》,1912年2月4日。 (35)《强有力之政府》,上海:《民立报》,1912年2月6日。 (36)《大总统咨参议院南京府官制草案请议决咨覆并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3号(1912年1月31日)。 (37)《参议院议事录》,1912年1月31日条,张国福选编:《参议院议事录·参议院议决案汇编》,甲部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影印。 (38)《法制院拟定地方官制先决问题》,上海:《民立报》,1912年2月6日。 (40)《南京新内阁议案》,上海:《申报》,1912年2月10日。 (41)孙曜编:《中华民国史料》,上海:文明书局,1919年,第90~91页。 (42)(48)(4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26~27、84页。 (44)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海:泰东书局,1917年,第83页。 (45)李强编:《北洋时期国会会议记录汇编》,第5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46)《参议院议事录》,1912年2月9日条,张国福选编:《参议院议事录参议院决议案汇编》,甲部一册。 (50)由于当时人们大多将联邦制与主地方分权的美国制、单一制与主中央集权的法国制等同,进而又使联邦制与地方分权、单一制与中央集权相提并论。 (51)《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上海:《共和建设讨论会会刊》,1923年4月。 (52)《国民协会为议和问题与全国同胞商榷意见书》,上海:《民立报》,1911年12月25日。 (53)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第72页;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54)转见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第202页。 (55)《国民共进会共和联邦折中制商榷书》,上海:《神州日报》,1912年3月19、20、21日。 (56)《杨伯群来书》、《复杨君伯群书》,上海:《民立报》,1912年2月27日。 (57)《共和宪法意见书》,上海:《民立报》,1912年3月7日。 (58)(59)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804、738页。 (60)百砺:《本会政纲第一条说明》,广州:《中国同盟会杂志》,第3期。 (61)谢彬:《民国政党史》,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42页;小宗方太郎:《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17页。 (62)《清帝退位后北京种种现状》,上海:《时报》,1912年2月21日。 (63)陈奋主编:《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史料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65)《新政府制参取美法》,天津:《大公报》,1912年3月23日。 (67)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6~134页。 (68)曾友豪:《改订中华民国政府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271页。 (69)陈明:《民国初期的政体选择:省制构建及其问题》,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39~47页。 (70)伧父:《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上海:《东方杂志》,第9卷第5号(1912年11月11日),第2~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