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回鹘高昌国时期,佛教却取代了摩尼教,成了这里的主流信仰。这里的佛教,既不同于中原,也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有所区别。根据柏孜克里克出土的大量佛教壁画,人们发现回鹘高昌信仰的是一种融合的、多元的佛教。 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典籍,经过翻译、对照,专家发现,它们与原版佛经有多处差异。究其原因,宗教在当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在吐鲁番这个多民族聚居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合各个民族。 “比如,在一幅壁画中,你可以看到佛的衣纹排线疏密有致,远远看去,密集处成为阴影,稀疏处就显得明亮,这种深浅变化使壁画显得立体。这就是犍陀罗地区传过来的绘画风格,它由希腊传至阿富汗,最后体现在吐鲁番的佛教壁画上。”徐东良说。 此外,在柏孜克里克的壁画上,人们还能看到三面四臂的愤怒明王,这显然是藏传佛教中的内容。在回鹘高昌国建立之前,吐蕃曾在这块地方统治了一百多年。回鹘人驱逐了吐蕃势力之后,当地仍然留下了不少吐蕃人,于是,他们的信仰也被自然地融合进去了。同样,壁画上菩萨衣带飘飞的形态,粗细变化的线条,人物头部大而丰满的风格,则显然是受了唐代艺术风格的影响。 正因为此,回鹘高昌王才能在此地统治长达400年之久。这个政权寻找到了思想、艺术和审美的统一融合,并能够在不同民族间找到共识,成为江山绵延的根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今天的新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借鉴:不同文化体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共融,将成为经济互通往来的基础。 在吐鲁番博物馆中,出土的金、银、铜铸币,以及棉布、宝钞和贝壳等特殊货币,也反映了当年的商贸繁荣的盛况。在吐鲁番哈拉和卓90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清单显示,在阚氏高昌(460-491年)时期,贸易的货物包括 石(黄铜)、毯、波斯锦、金、系(丝)、锦等。多数商品从西方而来,但丝绸又是从东方出口。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掌握了用机器制丝绸的方法,而当地尚未掌握这项技术,因此常常将订单送到东方,再将成品通过这里运往中亚地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