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捕捉真正属于自己的史感(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罗志田 参加讨论

    开沅先生的史学,向以识见和裁断著称;即使讨论具体史事,也都逾越所谓“就事论事”的层次,具有更深远宽广的关怀。如先生曾提出,“研究辛亥前后历史,有两个名词不可不加注意,一曰风气,一曰潮流。”我的感觉,不仅先生对辛亥前后的观察如此,他的整体研究,也都注重时代的风气和潮流。先生曾注意到,在20世纪初年,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传播网络”。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革命党人非常注意利用这既存的信息网络,而上海也正是以东京为中心的留学生舆论在中国大陆的转口集散地,结果形成一个传播革命舆论的“东京-上海轴心”(《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章开沅文集》第3卷)。
    窃以为这个“轴心”或不止于传播革命舆论,当时与革命党人竞争的言说群体,大体也存在类似的“轴心”。若依先生的提示,把更多的注意力由“东京留学生的宣传活动”转向“上海和江浙地区进步知识分子的舆论工作”,无疑会促成晚清史研究较大的新突破。
    先生又曾指出:1903年时的上海新人物,正因“他们面向未来,因而敢于否定过去”(《论1903年江浙知识界的新觉醒》,《章开沅文集》第6卷)。这更是一个了不得的睿见,不仅适用于辛亥革命前的趋新人物,大体也适用于进入民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各式各样的趋新人物。中国读书人从清季开始的反传统倾向,基本都可由此视角去认识和理解。
    先生一向主张研究历史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看问题。他特别赞赏法国史家布洛克所说的,“要揣摩前人的思想,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让位”(《与池田大作的对话》,《章开沅文集》第10卷)。很多人爱说“同情的理解”,而陈寅恪说得极为深透,先生多年来便“常劝人治史要‘设身处地’,亦即继承阐发陈氏此义”(《因诗悟史》,《章开沅文集》第8卷)。
    能常对人言者,当然是自己治史的心得。先生的研究,一向秉持“了解之同情”的取向。如清季同盟会等革命党人虽已有三民主义的观念,但多如戴季陶所说,往往侧重于其中排满的民族主义一端,可说是“一民主义”。川人雷铁厓于1907年便曾说:“中国之亡非亡,定于汉人之为主与否。历朝易姓而汉人不易,故中国不亡。若中国之君而为异族,则中国决定为亡国。”以今日的后见之明看,这段话是有些“种族主义”成分的。但先生在引用后指出,那时的革命者认为“只有‘亡清’才能建立新中国”,故其“倡言‘亡国’是为了革命‘亡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这就透过言说本身看到了立言者的言外真意,从而点出了当时相当一批人言说的实际指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