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疆地区 1.东北地区 (1)吉林省。吉林省于1906年至1909年间,在省、府、州、县各级陆续设立了11处宣讲所(讲报馆)(见表2)。这些宣讲所(讲报馆)或由劝学所兼充,或附设于劝学所内,或借用庙产、学堂为临时地址。宣讲所(讲报馆)内大多有讲员一至二人;宣讲的主要内容既有忠君、孝悌之类的封建道德,也有诸如国民教育、修身、历史、地理、格致之类的新学内容,此外,还有白话新闻等[62]。 吉林境内设立的宣讲所的实际情况如何?林伯渠1908年10月任职吉林提学司普通科科员期间,奉命视察吉林省伊通、盘石、桦甸、敦化等州县学务时,亲自撰写的报告和视学日记,记录了这四个县宣讲所的情况。其中,伊通州宣讲所就街西关帝庙之门洞内(即马殿,缘两旁各有泥作人马二,故名。)设案讲演书报,讲员二人,即由劝学员兼任,逐日午前到所宣讲。果使毫无间断,循循善导,必于风气之开通,不无小补。但该所地处通衡,综计每日暂听人数,曾不能过十余人之多,实非极力整顿使来听者日益加多不可。此该州劝学所暨宣讲所之大概情形也”[63]。“查该所系就关帝庙(此系西关帝庙,非东关帝庙)前门洞内,设桌一、椅一、长板凳三条。讲员二人逐日午刻到所演说,所用材料系圣谕直解民教相安及东三省日报附张等书报。惟宣讲姿势最宜活泼,方足动人听闻,不宜坐讲。讲员即由劝学员兼任,因劝学所实无事可办也。”[63]林伯渠在《整顿伊通州学务条件十则》的第七条中提出:“宣讲员须精神活泼、声音高朗,方足以动听闻而引人入胜。坐讲及俯首照念书报均非所宜。该所讲员坐[座]椅应令撤去,并须先行预备宣讲材料,不得临时俯读书报。”[63]而盘石县“宣讲所现附自治会内,地方虽好,较为偏僻。应于大街或城门洞内外,就公所或庙宇另设宣讲所一区,派员讲演,日久自有成效。”这两个地方虽然宣讲的效果不佳,但是确实有宣讲所这个机构,而桦甸和敦化两个县的宣讲所则处于创设阶段。桦甸县宣讲所“甫经成立,尚未开讲。地处适中,为来必由之地。已派宣讲员一人,拟定逐日演说数小时。简易识字学塾教员一席,亦由该讲员兼任”[63]。敦化县“宣讲所为开通民智枢机,简易识字学塾关系宪政紧要。该县已拟定在城治通衡赁房数间,即行开办。”[63] (2)奉天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奉天设第一、第二宣讲所两处,并设立宣讲传习所,以培训讲演人员。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毕业“讲生”由学务处派赴新民、昌图、铁岭、辽阳、海城等处宣讲。接着,各地也先后办起宣讲所(见表3)。宣讲内容以清政府制定的“圣谕”(包括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主。宣讲所还设有阅报处、简易识字学塾、英文夜校等。大部分宣讲所设备简陋,有的甚至因无房舍或经费短缺而时办时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