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分类的源起与四个系列 当近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面对着众多的工厂、企业、行业,无论是企业经营者、政府管理者,还是价值链上的服务者,均希望其分类纲目清晰。这也是工业化经济内在的要求——标准、科学、有序,于是,工业分类也就随之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或约定称谓。 (一)近代中国工业分类的源起 1912年工商部制定了“工商统计调查报告通则”,以及工厂统计、省市镇乡工产物等方面的调查章程,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正式的工业调查。③1914-1924年农商部以登记的方式,先后完成了9次《农商统计表》,④但学界多认为此调查既不完整齐全也不准确可信,⑤其实也无成法。在这些调查统计中,尚未出现工业分类,一般均以习惯意义上的行业为目。相对准确的调查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1929年工商部制定了更完备的调查方案;⑥另一方面,随着工业专业化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合理、合规、常态化的工业分类调查成为一种必需。生产上的标准化、机械化,与管理上的有序化、科学化相互促进。 实际上,在工业分类概念出现之前,近代中国存在一个广泛使用的传统概念——工业分业。这源于手工业行业的演化,基本上是以行业进行区分,约等于传统同业组织业别的划分,属于传统工业或手工业中的“行业”分类概念。而工业分类则是相同性质的工业行业的归类,是基于现代工业生产原理的划分。因而,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大不相同。 按照工业经济学的原理,类少而业多、纲举而目张。例如,1920年代美国工业清查中有300多业,分为14大类,日本同业公会分业86种,分为16大类。有鉴于此,1921年国际劳工局成立委员会召集国际劳工统计专家拟定业务分类法,并征询各国之意见,以期统一分类准则,在1923-1926年经由三次会议讨论,形成一个16大类的建议,⑦成为其时国际上广泛参考的工业分类法。 由此可见,工业分类概念源起于现代工业的技术进步与组织创新,并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成为主流,“盖工业进步,则分工愈详,工厂管理与制造方法愈入于专门化也”,“为研究工业界中之各种形态,如产品、原料、工人待遇、机器、工具、资产、负债等,往往分别阐述,有时更进一步,汇集比较,以明其中之关系,斯则工业分类尚须能普遍一致采用为宜”。⑧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以行业为基础的分业理念逐渐趋于式微,代之而起的则是现代的工业分类,并逐渐流播、确定下来。 近代中国最早的地方工业分类始于1929年,上海市社会局将1781个工厂分为8大类,以资本额为序,分别为纺织、食品、杂项、印刷、化学、机器、日用品、器具。⑨最早全国范围的工业分类始于1930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将当时的各类工厂分为13大类,以工厂数量的多寡为序,依次为纺织、饮食、化学、机械、教育、建筑、公用、交通、衣服、器具、美术、杂品以及其它。⑩ (二)近代中国工业分类法概貌 伴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工业分类在20世纪20年代大行其道,由于各国工业发展进程的差异,工业分类准则相应地存在着一些差别,但基本大同小异。(11)这些基本原则,也为当时中国所借鉴,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了界限较分明的四个系列,表1列举了近代中国工业分类系列。 第一为业务普查系列:该项调查一般没有目标预设或限制,希望全面、准确地获得业情实况,以实际调查为主,辅之函请登记;第二为实务工作系列:该项一般有明确、具体的意图,多为经济管理部门或经济事务机构(包括银行、协会、委员会)为获得所需数据而进行的登记、调查;第三为专项工作系列:该项一般为政府职能部门或工商服务机构,在提供决策咨询中所进行的调研、分析、研究;第四为学术研究系列:该项多为个人行为,主要有两种取向,一为探讨如何分类更为合理,一为利用现存分类进行学术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