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大的军工厂 在奕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开展起来。他们把富民强国的希望寄托在练兵、制器之上。 这种“制器”取得的效果,从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就可一目了然。 1865年9月20日,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 按照曾国藩的设想,江南制造局生产“制器之器”,因为平定捻军作战的需要,制造局很快转向了武器弹药的生产。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867年到1893年的20多年间,制造局共制造轮船8艘,各类枪约5万余支,各种炮270尊,水雷500余个,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炼钢厂,增强了国防力量,培养并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但是,由于清政府用原有的官僚体系进行管理,造成了制造局效率低下,这座清末最大的军工厂产出很大,成本更大。 1867年到1868年冬天,制造局建造船坞,购买设备,开始建造轮船。到1875年,制造局共生产了7艘大型海军兵舰。这些兵舰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建造成本却远远超过了在国外的购买价格。1875年,李鸿章不得不叫停了制造局的造船项目,转而从国外购买军舰。 1875年后,制造局引进西方技术人员,生产英国阿姆斯特朗式海防重炮,取得成功。但是,与当时西方国家生产的新型大炮相比,制造局生产的重炮已经过时,火力不足,炮体笨重。 洋务派的制器富强的梦想,没能通过“洋务”来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