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数字烽燧:文化遗产的科研成果转化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翟少冬 参加讨论

    2016年,我在敦煌挂职,和当地的同事们一起重走从敦煌市区到玉门关段的丝路古道。10月初的敦煌,秋风瑟瑟,我们驱车从敦煌穿西湖,沿丝路古道西行。沿途红的柳、绿的草、黄的芦苇,煞是养眼。再加上白色的羊群、黑色的毛驴点缀其间,俨然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美不胜收。
    大风扬起,芦苇荡漾,道路远处的古长城烽火台静静矗立。走近烽火台,原本夯土垒砌的墩台已经倒塌成土丘,我们沿土丘爬上墩台到达望楼脚下,虽然仅高出地面数米,可墩台顶部风的强度却是地面的数倍,再看看身边历经两千余年风吹日晒已经千疮百孔的烽燧,不经感慨曾经烽烟四起的年代。
    烽燧制度历史久远
    烽燧是我国古代边防的报警信号和军事防御设施,是古代边塞军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史书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可见烽燧制度至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汉武帝大破匈奴后,在河西地区“列四郡,据两关”,将长城等军事防御设施延伸到河西地区,同时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候望系统和边塞防御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烽火报警制度。两汉时,河西地区的烽燧等边塞军事防御设施对防止匈奴和羌人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对敦煌的汉代烽燧进行调查发掘后,就已经开始了对烽燧遗址的研究;在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发现之后,研究日盛。王国维、劳干、陈梦家、贺昌群、吴礽骧等人根据考古调查发掘情况,结合出土汉简对河西地区的汉代烽燧进行过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烽火的种类、边塞防御系统、烽燧制度和烽燧位置的考证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边塞军事防御系统的运行,还原汉代边塞军事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候望系统(候、塞、部、燧)是汉代边塞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候是官职(候官),治所为障;候上有郡,郡首称都尉,治所在城,是汉代边塞防御系统的负责人,但为郡太守的属官,太守也和郡都尉一起领兵出击;候下为部,官职为部候长;候部之间有塞尉,塞尉为候的属官,但与候一同管理部;部下有燧,由燧长率几名燧卒具体管理烽燧。一般边塞的郡有两个以上的都尉,如敦煌郡有4个都尉,即西部的玉门都尉、西南的阳关都尉、中部的中部都尉和东部的宜禾都尉。根据斯坦因的编号,玉门都尉所辖烽燧31座,城障和仓库1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