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数字烽燧:文化遗产的科研成果转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翟少冬 参加讨论

    烽燧科研成果有待转化
    河西地区地广人稀,盐碱较重,因此不少烽燧保留下来,尤以敦煌为甚。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统计,敦煌共发现烽燧76处,几乎占敦煌遗址总数的一半。这些数量众多的烽燧遗址曾经是丝路畅通的守卫者,丝路兴衰的见证者,是宝贵的丝路遗产。然而,这些烽燧遗址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所得的敦煌烽燧的数量,已经较斯坦因当时编号的100多座有较大差距。其中原因,除自然风化之外,人为破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大众对烽燧遗址缺少认识,对其重要性缺乏了解,烽燧遗址也就难逃人为破坏的厄运。其实,正如上文所言,学术界对于烽燧遗址已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大多藏在深闺,并未传播给大众。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曾经重要的守护者和见证者的烽燧遗址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其相关知识的普及也显得更为迫切。在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图像化、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与时俱进地将这些文字成果转换为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图像形式,就成为目前需要考虑和着手进行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